许尽欢:“囤积式”预算是怎样养成的?

14.10.2015  10:16

  傅晓初告诉记者,目前,部门在报预算时,确实存在往高了报的情况,因为财政部门在批复时往往会对额度作压缩。但预算审核主要是进行总额控制,对于具体项目的单价并不通过预算来控制,而是靠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来控制。(10月13日新华网)

  近日,广州市下辖各区陆续公开2015年部门预算,这原本是阳光政务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因为部分单位的“天价”采购预算引来骂声一片。

  “千元U盘”、“万元路由器”,看到这些华丽丽的数字,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政府预算这个词语,在网友们的一片质疑声中,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究竟什么是政府预算?所谓政府预算,是对年度政府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进行的预计和测算,是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预算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本单位会不会闹“饥荒”。

  为什么地方政府在填报预算的时候,总是习惯“狮子大开口”,一味追求“政府的钱尽可能往多了要”?

  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三个地方:第一,财政总爱“砍价”。在批复的时候,财政往往会对单位所报额度进行压缩,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填报单位不得不预先“留一手”。第二,钱少没底气。未雨绸缪是中国人的习惯,所以预算单位也养成了“囤积”的习惯,毕竟从起草预算到财政拨付往往要经历一场“持久战”,总不能等到“弹尽粮绝”才着手要钱。第三,沉积资金可盈利。虽然财政部门通常会在年终时调整收回预算结余,但是对于沉积资金所带来的银行利息却无硬性规定,大多时候,这部分利息都是由预算单位自由支配,这对预算单位来说,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囤积式”的预算观大行其道。为了获得充分资金,不少单位在预算上可是绞尽脑汁,有的单位预算报告是“雾里看花”,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到,成功达到了多要钱的目的。然而,有的单位却不那么高明,在做预算的时候粗枝大叶,所报数字超出常理,就像这次“长脸”的某些单位,不仅没能抓住狐狸,还惹了一身骚,被公众骂了个狗血淋头。

  众所周知,政府资金沉淀在基层单位,财政提着“空空如也”的钱袋子发愁,急需用钱的重点领域和地区无钱可支,这无疑拖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后腿。盘活沉淀的财政存量资金,杜绝超量预算,财税改革真到了发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