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励奋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成果留在百姓家

01.07.2019  20:31

江西农大鼓励师生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工作,探索实施“人才培养+教育扶贫”“科技服务+精准扶贫”模式,使科技成果得到应用推广,惠及贫困群众、服务地区发展,为我省脱贫攻坚提质增速。

攻坚扶志       一村一大”显实效

来自上饶市广丰区的林华,多年来从事广丰柚的种植与经营,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往往“酒香”还怕“巷子深”,好产品找不到好销路。林华通过在江西农大学习网络销售,将一个柚子卖出50元的高价,“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全省“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创业论坛上,林华自信地交流自己利用互联网营销的心得,让很多参会者受益匪浅。

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该工程自2012年启动以来,采取“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方式,将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7年来,江西农业大学累计培养学员近1.5万人,学员逐步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顶梁柱”、脱贫致富的“新希望”、现代农业的“传播者”。据统计,江西农大培养的“一村一大”学员中,50%为中共党员,有8079人;40%以上为村“两委”干部,村支书、村主任有2542人,其他“两委”班子成员3149人。

永新县龙源口镇秋溪村是著名的“龙源口大捷”发生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卫平作为首批学员,选读了公共管理专业。回乡之后,他下决心把秋溪村换个面貌,在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头拆除自家土厕烂房,带领“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动员和帮助村民改水、改厕、改路。经过几年努力,村里水泥马路宽敞整洁,栋栋别墅整齐排列,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

江西农大培养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中,创业人员达6327人,致富带头人有5573人。他们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创业突破口,在农村田园大展作为,并在创业中依托“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抱团发展,利用互联网升级产业,辐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说,“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已成为江西农业大学教育扶贫的新业态,其培养目标就是着力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能力和治理能力,着力于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培养,为农村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培养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攻坚汇智     科技特派创大业

江西农大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扶贫,瞄准地方特色产业发力,为精准扶贫插上“智慧翅膀”。整合全校科技资源,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所、校社、校村”的深度合作,探索出了一条以大学为主体,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政用一体化的“6161”(一个服务团、服务一个产业、建好一个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协同解决一个关键技术、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一个专家、蹲点一个村、对接一个企业、推广一批实用技术、上好一堂培训课、带领一些贫困户脱贫)特色扶贫模式。

组建了一支由200名博士或讲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服务团,围绕江西“水稻、生猪、油茶、黄鸡、脐橙、弥猴桃、水产、蔬菜、南酸枣、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产业前景的各类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在全省90余个县(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与精准扶贫工作,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助推江西省贫困县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和脱贫致富。

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专业合作社三方紧密协同,建设以高校为主体的“科技驿站”。江西农大水稻高产栽培团队已在江西上高、进贤、鄱阳、兴国建立了4个“科技驿站”,基地年均开展各类科学试验20余项,推广新技术1-2项,年开展省级及以上现场技术观摩达3次以上,年吸纳研究生20人、本科生50余人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毕业实习。近5年来,课题组先后研究成功并示范推广了“长江中游东南部双季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区域化集成应用”等一批新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39名,发表论文100余篇,科技成果应用产生效益19.71亿元,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双丰收。

以徐小彪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江西农业大学猕猴桃专家服务团队,先后与当地企业合作在江西奉新、井冈山、寻乌等贫困山区建起综合型猕猴桃产业科技推广应用示范基地,累计培训果农2000余人次,培养了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二传手100余人。示范引进国内外猕猴桃优新品种(系)30余个,选育出新品种2个,申请猕猴桃国家发明专利3项,制定毛花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1项。累计推广特色猕猴桃新品种商品生产基地4.293万亩,年产5.145万吨,年产值达6亿元以上。专家团队研制的猕猴桃“三零”关键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应用达3万余亩,带动了当地果农年户均增收12000余元,帮助300余户贫困户脱贫。

徐小彪教授是农大科技特派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校各专业的特色产业专家服务团在全省各地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和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渠道,助推贫困山区农林支柱产业发展。专家每年现场技术指导2万余人次,培训乡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1.5万余人次,与200多个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等新主体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将1000余贫困户打造成“专业户”,累计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直接脱贫。

攻坚聚力       科技引领助发展

赣州市大余县左拔镇云山村是一个地处偏远山区,产业落后单一的省级贫困村。2015年起,江西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智力优势,因地制宜对口帮扶云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学校探索建立了“产业+特色示范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成立扶贫工作队,制订帮扶工作规划,组织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农林经济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实地“问诊把脉”,全面分析云山村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特点,将云山村优势特色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作为扶贫攻坚的主要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养蜂业成为首个落地的帮扶项目。2016年学校出资4万元,购买种蜂并分赠给云山村41户贫困户,出资1万元采购蜜源植物紫云英种子,实实在在帮助云山村发展起了养蜂产业。3年多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岗位专家曾志将教授、吴小波博士等专家多次到云山村授课、现场帮养蜂户排忧解难,组织养蜂户成立云山村养蜂专业合作社,吸纳23个贫困户集中养蜂,带动分散养殖户34个;

为更好解决蜂产品的销售,扶贫工作队多管齐下,打通销售渠道。经过驻村工作队的精心谋划和协调,有效解决了渠道单一的销售压力,每年近万斤蜂蜜销售均有了出路,养蜂产业发展的红红火火。2017年12月,云山养蜂合作社召开年度分红大会,每户分红1600元,贫困群众喜笑颜开。

云山村的其他特色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生猪养殖专家吴登堃教授常年驻村指导养猪养殖,目前全村已有规模2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10户,直接吸纳部分贫困户就业,人均月工资达2000元;引进龙头企业打造110亩罗汉果中药材种植基地,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增加收入,部分贫困户务工收入最高可达6000元。

几年来,学校帮助云山村发展了蜜蜂、生猪、石蛙、罗汉果、毛竹、花卉苗木等种养殖产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提高了产业产量和质量,增强了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切实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据统计,3年多来,云山村脱贫76户271人,贫困率从2015年的21%降到2018年的5.89%。村集体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江西农大也被评为江西省2015-2017年度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先进单位”。

 

报道:宣传部    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