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公园内餐馆球场 揭“以绿养绿”背后糊涂账

25.02.2014  19:36

  日前,随着北京市政府要求“市属公园内的私人会所和高档娱乐场所一律关闭”的禁令颁布,一批著名的公园会所,如乙十六御膳堂、上林苑饭庄、紫竹院问月楼等纷纷停业整顿。然而,一处去年就遭到住建委通报点名批评的公园会所至今却仍然开门迎客。记者在位于海淀区四季青桥附近的曙光防灾教育公园里看到,高档的高尔夫球场、昂贵的餐厅还在运营,工作人员称“没听说整顿,没有受影响”。

  “以绿养绿”的试点,本身允许商业探索,不过,相关信息不公开透明,引发各方对商业设施侵占过多等方面的强烈质疑。多次被批评曝光却始终屹立不倒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暗访

   游人主要在狭长绿化带活动

  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没有围墙,是一片面积达27公顷的绿地,它位于西四环主路以东,车道沟桥以西,紫竹院路以北,板井路以南,被四条主干道包拢,它在北京市32个应急避难场所中面积位列第二,而且是本市唯一一个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公园。

  记者进入公园不久就发现,一道高高的铁网把一大片绿地围起来了,隔网望去,里面是一个高尔夫球练习场,这里是罗耶尔灵克高尔夫俱乐部。虽然是中午,但是来练球的人不少,大部分打位都满了,“我们这里是会员制,入会需要办一张储值卡。”一名服务员递给记者一张“消费指南”,上面最低的入会储值金额为2万元,使用年限2年,此外还有3万元、5万元,最高为50万元,年限为15年。“我们还提供培训,有外籍教练,一个小时1500元到1800元。

  出了高尔夫俱乐部,相邻的是一家名为“小白鲨”的餐厅,内部装修低调考究。记者以预订为名翻看菜单,只见“养生汤”、“燕鲍翅”、“海鲜”等高档菜一应俱全,其中“佛跳墙”是1488元一位,东星斑988元一斤。正值饭点,大厅却空无一人,“客人一般都在包间,基本都满了。”服务员解释,记者提起整顿公园高档餐馆的事情,服务员表示没有听说,“我们的客人都是自费来吃饭的,不属于整顿范围。

  记者接着向公园东部走去,绿地不见了,忽然出现小桥流水的园林景色,旁边是一大片漂亮的古典楼台,显得非常气派,门匾上写着“芙蓉豪廷”,这是一个高档的餐饮会所,但是记者注意到,门前竖着的餐馆名牌上已经把“会所”两个字涂抹掉,只留下一点痕迹。餐馆大厅依旧无人,服务员递过来菜单,基本都是家常菜,价位在七八十元,“我们现在面向大众了。”服务员解释。

  从公园南门门口的规划图上记者了解到,小白鲨是原规划的应急指挥中心所在地,芙蓉豪廷餐饮会所是预留的医疗救护点所在地,高尔夫训练场则是应急棚宿区所在地。目前,游人可以散步休闲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公园南侧的狭长绿化带。

   说法

   试点商业设施都经过审批

  为什么一个防灾公园里有这么多商业设施?这种情况在本市公园里相当罕见,记者了解到,曙光防灾公园的归属问题比较特殊,它不属于当地政府或者园林局,它的归属权是曙光科贸公司,它也是本市唯一一家由公司投资建设并管理维护的应急避难场所和绿地公园。记者曾就此事询问曙光公司,开发办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确实在公园里进行了一些商业经营。她表示,公司当初建防灾公园投入了将近1.4亿元,遍布公园的科普宣传雕塑和教育宣传图幅就投资了200多万元,这么巨大的防灾教育投资在国内也很少见。“除了先期投入,公园维护的费用也很高,目前光维护草坪树木的绿化队就有三个,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防灾演习后,10000多平方米的草坪被踩坏都需要更换,这些费用从哪里出呢?所以平时公园要进行经营,才能有资金维护这些应急设施。

  就此种说法,记者询问了公园所属的四季青镇政府,安全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曙光公园时确实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当时是政府和曙光公司合作建成的,目前对于应急避难设施的后期维护没有专门拨款,曙光公司在出资负责这项维护工作,政府部门对他们的经营行为不做干涉。

  海淀地震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曙光公园因为情况比较特殊,所以他们的做法在全市也算是独一份,是“以绿养绿”的试点。据这位工作人员说,公园里这些商业设施都有合法的审批手续,不属于私搭乱建。“一旦发生灾难,公园里的经营机构都要无偿开放为百姓服务,作为灾后安置的生活设施。

   批评

   对公众还是对权贵

  就是这种“以绿养绿”的说法,几年来成为防灾公园面对群众质疑和批评时的一把“保护伞”,它真的能成为这些奢华设施运营的理由吗?

  “以绿养绿确实是目前在公园管理过程中解决经费不足的一种方式,但是必须要在公园规范的要求范围内实施,例如商业经营的面积一般限定在公园面积的2%以内,设施主要是为游客服务的小卖部等,但是,后来事情就慢慢变味了,演化成高档餐厅会所了,这改变了当时的初衷。”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引向记者表示,曙光防灾公园作为一个“以绿养绿”的试点,却引发群众的不满,显然在管理方面出了问题。

  “曙光防灾公园原本规划的就是绿地,由于它处在城乡结合部比较边缘的地区,不归园林局管辖,属于当地政府和公司共同投资开发的,按照规划,在绿地上建一些商业设施以维护公园运转是允许的,当时政府批准的是,商业设施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3%至5%,而且要保证这些设施是面向大众,价位便宜,大多数人都有能力消费的项目。”但2万元最低门槛的高尔夫会员卡、1488元一位的佛跳墙,显然不是大众能消费得起的。

  到底是为了养园还是为了盈利?防灾公园的“以绿养绿”至今都是一笔糊涂账,曙光科贸公司的一名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们将公园内的地面建筑、草地租赁给其他公司经营的收入每年大约有1200万元,但是用于公园维护的费用是多少钱始终没有说明。记者以附近居民身份询问曙光公司开发办,一名工作人员直言:“现在谁做项目是为了纯公益?我们当初投了那么多钱,不但要收回投资,还要盈利啊!

   查处

   查过几次但没什么结果

  据了解,去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工作作出通报,曙光防灾教育公园被点名批评。住建部城建司园林处处长王香春表示:“这个公园在规划、设计上都是符合要求的,但建成后就开始变调儿了,我们也去督察过一次,最近调查发现,还是没什么改观。里面象征性地弄了一些救灾知识普及的东西,但是更核心的主体是二手车交易、高尔夫练习场等等。”住建部要求,严格公园的运营管理,确保公园姓“”,保障公园绿地的公益性质,根本上还应加大财政投入。

  曙光防灾公园隶属海淀区曙光街道办事处辖区,街道城管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以前也接到过群众的举报,“查过几次,但没查出什么结果。”他含糊地称:“这个事情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公园虽然在我们辖区,但是它的盈利和运营情况我们都不掌握。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指出,多次检查无果或因背后利益纠缠不清,“一直没有人去查账,首先应该搞清楚公园经营的账目,有无盈利,盈利多少,在原来规划上作了多大的改变,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这些事情不弄清楚就没法查。

  “从土地规划的角度来看,公园的用地是公益事业用地,是划拨无偿使用的。而在公园内建造高尔夫球场、餐馆和会所,涉嫌违规改变公园用途。”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朱道林对记者说,“如果确实违规,防灾公园的这些商业设施应该拆除、整改或者改变用途,使它们成为真正为大众服务的设施,对全体公众开放。住建委的批评至今也没有相应的整改措施,这需要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来尽快落实。”(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