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系列报道之五】亦师亦友 教学相长

12.07.2017  22:03

人物简介: 刘仁荣,教授,博士,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江西省微生物协会常任理事,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从事教学工作16年,主讲微生物学,连续八年获教学质量反馈和评价排名第一,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主持和参与6项省级教改课题研究,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学实验》,主持江西省教学质量工程、江西省精品课程、江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一项,获第二届“教学名师奖”。

 

记  者: 您认为教学名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刘仁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他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其次,要有扎实的教学基础。从事科学教育要有丰富的积累和积淀,自己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从中获益。当然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今网络和教学媒体发展得非常快,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记  者: 您认为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教学能力?

刘仁荣: 教师首先要有清晰的表达能力,教学中老师就像演员,表达清晰是表演的基础。这个表达能力不光是语言,还有声音、语调、语气和肢体语言等。其次要有清晰的逻辑,能将整个课程知识串联起来。这样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能环环相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活学活用。否则只能是知识片段的堆积,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差。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教学能力,如教学技巧等也需要同时具备。

记  者: 您认同何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刘仁荣: 我认为教学相长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面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教学过程时,我会逐渐地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然后加以调整和改正。这是一个反复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比如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把问题展现出来,作为老师的我没碰到过也没思考过,通过往这个方向去思考和学习,我也提升了自己的学识,然后再将这些东西呈递给更多的学生,这就是常教常新的理念。教学方式主要是师生互动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经常从学生视角去切入问题,上课时,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为什么是这样的,它是如何得出来的等等。以学生的思考角度去剖析问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们传授的知识。还要注意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尤其是动画、图片、影视资料等,尽可能多地利用互联网去搜集这样的素材。

记  者: 在您看来,是一个好的老师成就了一个好的学校,还是一个好的学校成就了一个好的老师?

刘仁荣: 我想这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我认为应该是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学校。当然学校好的话也会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个人还是比较偏向于好老师才有好学校。

记  者: 您认为学生成绩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刘仁荣: 我认为学习态度十分重要。这其实还要看学生的精力投入程度,进入同一档次大学的大学生,其基本素质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作为理科生来说,学习上没有太多的诀窍,总的来说就是知识的接受过程。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到上课专心听讲,把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弄清楚。我觉得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习成绩上产生差距,关键是其肯不肯努力,肯不肯花时间,只要够勤奋,学习起来应该都不会感到吃力。

记  者: 我们都知道学习一门课程兴趣非常重要,那么您是如何让学生对您所教的专业产生兴趣的?

刘仁荣: 我认为教学应该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我教的专业和健康、保健有很大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专业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在讲药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时,我列举一些常见的病例;讲一些著名的微生物突变时,我把专业知识和历史政治或者电影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听课就像在听故事一样,这样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从教学效果来看,我认为这个方法还是非常有效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和时代相结合,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引起共鸣的生活事例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记  者: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把知识点与自己的感受经历相结合,这的确会让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产生兴趣。你是怎样做的?

刘仁荣: 要上好一堂专业课,最起码的一点是课前要踏踏实实地备好课。我们经常说常教常新,起码要抽出时间去准备上课的内容,哪怕这门课程讲了十年二十年,你每次上课之前还是要仔仔细细地去看一遍,运用逻辑把知识串一遍,这样的讲课才不会有太多的问题。

记  者: 您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比较多的是什么?

刘仁荣: 作为一名专任教师,我认为其职责在于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门课程。同时,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也希望把好的教学传统传承下去,因此课余我也会思考如何尽可能多地培养一些年轻的教师。我教《微生物学》,这门课是江西省的精品课程。我希望下一步把它作为一个教学成果去申报,让更多从事微生物教学方面的教师得到启发。

记  者: 在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何深刻的经历或者体会可以与我们分享?

刘仁荣: 我觉得在教学生涯当中,我教学最满意的阶段是我刚入教师这个行业的第一、二年。那个时候,学生跟教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互动比较多。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个时候很多学生的名字,当时感觉上课的气氛就像大家在开一个家庭会议。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像这样心无旁骛地教学的话,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好。

记  者: 您如何与学生相处?

刘仁荣: 我认为老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有些年轻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比较小,那么这更偏向朋友关系。像我这个年龄阶段的应该偏向于“”。为学生考虑,那么学生也会是这样,老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付出了精力,给了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那么他们就会从内心里尊敬老师。我在教学之外也会与学生进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甚至把这个交流融入到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

记  者: 对于今后的教学您有怎样的计划和安排?

刘仁荣: 我计划把以前的教学积累整理完善,争取上更高的层次,在教学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