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评估社会组织别搞成限制社会活力

16.08.2014  21:08

  记者昨日从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会议中获悉,即日起至12月底,珠海市对14家社会组织进行实地评估,获评3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可优先获得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服务等资格。据悉,日后珠海社会组织评估将实行常态化,一年多评(8月14日《南方都市报》)。

  社会组织的产生和长期存在并逐步壮大,随着改革深度推进,将是不可阻遏的可喜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将有利于政府权力更加精干集约,套用俗话叫“做好本职工作”,不用因为老是干着不该干的事儿还天天叫苦喊累,现在有了更合适的一批人来到了正确的位置上去做更恰当的事情。也正因此,对社会组织的评估,至少应该避免政府部门单向度推进的格局,要由社会组织的直接服务对象们来参与到评判之中。目前看来,这一局面出现的前景还不明朗,而管理部门似乎对于评估推进的程序设计和技术准备充满了自信。

  不能过低地估计对社会组织进行适度评估的必要性。以往案例证明,的确有那么一些打着“社会组织”旗号却中饱私囊甚至违法背德的闯入者、混入者,普通公众还无法有效地使其退出这块本来应该纯净清爽活力四射的空间,有待于刚性权力的介入。但是,政府介入的尺度应该是基于核心价值观和民意基础而划定一条合格线,守“线”有责,止于清除杂质,而不是干脆坐下来,撸胳膊挽袖子上手烹饪,然后一口一口地喝汤品味,口中还念念有词。

  针对旅游景点的几个A式的评级,更像是是评级机构和经营企业之间你情我愿并不回避利益输送的半商业行为,而对大多都差钱的社会组织也来个合格线1个A之上还来个2个A、3个A、4个A、5个A的分等级、排座次的评估制度,即便不收半毛钱评估费,都纯属叠床架屋式冗余的安排。让各个社会组织为了奔着塔尖那五个A而互相较劲,成天想着怎么应付评估、怎么实现升级,还哪里有个活泼泼、爽利利“社会”组织的架势,倒不如卷旗分家或干脆投入评估者麾下换得一个更权威身份算了,费那劲干啥?

  社会组织之所以来在尘埃,就是为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并接纳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等在内的业务,还天然地具有监督政府行政、代表第三方公正性、与广大公众更密集互动、呈现更丰富信息等项功能。前者属于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承接者不需要资格认定,转移者倒是需要职能评估;而所谓政府“购买服务”亦即购买公共服务这种特殊形态商品的优先权确定,似乎只能在交易当口由市场来确定,并非事前由政府自身先划范围。

  从主体资格的角度看,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下属的某些事业单位是完全平权的对等的。在交易伦理的层面,所谓“资格”认定,更是对等的,你选择了我,我也不一定选择你,这得看双方的诚意,岂能还没交易,就先通过评估来确定双方的不对称地位?

  还好“一年多评”似乎指的是相关社会组织在想要评估的时候主动去找评估者来,而不是确立一种评估者想什么时候上门评估就什么时候来的机制,否则有关社会组织可真就头大了。据说这“主要是为了方便社会组织,扩大评估率”,如果翻译翻译,就是期待社会组织能跟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热络互动,“别忘了我们”、“常来串门啊”,一番苦心孤诣,倒也挺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