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网评]别让文明成为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08.10.2014  10:09

  今年国庆期间,凤凰古城河道,半日捞出800斤垃圾;深圳大梅沙沙滩,游客如在垃圾堆过夜;深圳民俗村,5万个陶瓷小人被拔走;北京动物园,灵长类动物被喂出糖尿病。(扬子晚报 10月7日)

  有人说,节假日的旅游高峰时段,总会成为游客陋习的集中展示期。今年是黄金周制度实施的第16个年头,休闲出游依然成为许多市民度过假期的“标准动作”。然而,屡屡令人皱眉的不文明现象却像一面镜子,再次映射出一个浅显易懂的事实:对许多人而言,他们还远远没有学会文明出行这门休闲的必修课。文明,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曾几何时,“到此一游”成为各大景区广为诟病的劣迹。有人甚至将“到此一游”雕刻在了文物之上,远在非洲的埃及神庙上也不放过。攀登文化古迹,随手乱扔垃圾,公共场所斗殴,类似这样的不文明劣习,依然已经成为国人久治不愈的顽疾。

  频频暴露出的游客不文明现象,反映了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旅游者文化素质提升相对迟缓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些随处可见的不文明现象,几乎人人都免不了有几句微词,但在抱怨之余,有人继续着“上山骂、下山扔”的讽刺循环,做着“口是心非”的 事。

  去年10月1日,旅游法正式施行。倡导旅游者文明出游,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文明出行是旅游者的义务,但其本身就是保障更广大旅游者的权利。然而,法律的强制性措施固然重要,但强制性、惩罚性的措施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根本解决方式依旧是自我约束。

  文明出游,是一道考验社会管理和游客素质的共同“考题”。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表现,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小到家庭的垃圾分类,大到公共场合的垃圾处置,需要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要想摒弃不文明行为的劣习,公民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素养。

  再从另一方面讲,屡屡发生的不文明现象,也“拷问”着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景区相应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是否还有不周到之处,对违反旅游文 明规范的行为如何加强劝阻和制止等,这些都是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时刻自查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民众要想度过一个轻松愉悦的假期,就要提高自我修养,摒弃存在的一些劣习,做一个文明的出行者。旅游景点管理部门也应提供完善便利的设施,加强管理,提高预警意识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应当对游客进行提醒与引导,让文明成为市民出行的“必需品”。(胡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