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艺术演员难招举步维艰 传承有人希望不灭

10.11.2013  19:35

  中新社沈阳11月10日电 题:评剧艺术演员难招举步维艰 传承有人希望不灭

  作者 王嬴

  “筱俊亭老师故去,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巨大的损失,那个时代画上一个句号,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学原汁原味的东西,因为留下的资料有限。

  在沈阳评剧院,评剧演员周丹正在排练室练功。望着排练室墙上三大流派创始人的剧照,周丹不禁发出兴叹,

  北市场,曾是沈阳的“戏窝子”,京剧、话剧、评剧、曲艺、电影、轻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汇集于此。在如今的北市场,若非经当地人指点,很难找到矗立在动迁房屋之中的沈阳评剧院。

  沈阳评剧院建于1959年,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系剧院建设的开拓人物,被评剧界称为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评剧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彼时沈阳评剧院有3个团,演出场场爆满,百姓半夜来排队买票的景象屡见不鲜。

  现在,沈阳评剧院只有1个团,演员乐手共计70余人,周一到周五排练、练习基本功,周六、周日在沈阳文化宫公益专场进行演出,供市民免费观看。除此之外,每年的商业演出非常少。

  “现在学戏曲的少,招不到学苗,作为评剧人,感到很着急,肩上担子很重,但又无能为力。”周丹告诉记者。

  沈阳评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军告诉记者,沈阳评剧院已经有6、7年没来新演员,目前评剧院年龄最小的演员已经22岁。

  沈阳唯一一家评剧培训班为评剧院退休演员宫静老师开设,学员多为学龄前小朋友。爱好传统戏曲的家长把他们送来以求通过评剧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培养气质,到了上学年龄就去读书,少有坚持成为评剧演员的学员。

  据陆军介绍,一个戏曲演员至少要学习6年,唱念做打翻样样都要好,还需要演员具备理解力、表现力等方方面面的素质。“当今社会五光十色的诱惑太多,肯吃这份苦的人不多。”陆军说,现在缺演员,尤其是非常缺好演员。

  在本地演员难招的情况下,今年9月陆军走访多地寻觅演员新生力量,试图“借鸡生蛋”。陆军在唐山艺校挖掘到7、8个演员,“说心里话,有2、3个还不错,剩下的真是一般。现在评剧院没人,拿来用也行,但人家还要考学呀。”陆军无奈地说。

  面对没有评剧专业班、演员难招的窘境,沈阳演艺集团着手成立戏曲班。武功课一起上,再根据学员自身条件,看学员适合学京剧还是评剧,分开教授文艺课。戏曲班处于酝酿阶段,该计划尚未实施。

  “三大流派的创始人没了,肯定是巨大损失,但领军人还有、传承人还有,戏曲人也在孜孜不倦追求怎么发扬光大老先生们的艺术。”说到评剧的未来,陆军表示,有希望,但非常艰难。

  评剧受众群年龄偏大、演员难招,周丹倡议把戏曲元素加进小学音乐课堂。“哪怕让我们这些专业艺术院团的人定期去,免费做表演课,孩子们从小受到戏曲艺术、传统文化的熏陶,长大了他就会进入剧场。

  周丹说,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传统文化不能丢,新的时代元素也要吸收。“我总有这种感觉,只要我们一直坚持,评剧将来还会好的。”(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高山族:高山族儿女有句心里话
微风徐徐,山雾袅袅,一路循着茶香,上饶之窗
仫佬族:以梦为马,绣出仫佬人的中国梦
广西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