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有种》:直面现实的“诗性”表达

14.11.2013  19:51

  《有种》是张元一部非常具有“诗性”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贯穿电影的俞心樵的诗歌《墓志铭》,还因为最后那句“顾城”式的絮叨——“黑夜,有时候也是一盏灯。”《墓志铭》流行时,年轻人的精神家园陷入了迷茫的深渊,作为“第六代”的张元,用顾城的眼睛通过镜头寻找光明。

  这也是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就是一股带点“别扭”却执着的诗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那样说话了,“我们身上没有钱,心中没有诗,真正穷透了。”以至于当被城市挤压窒息的时候,一句“在我的祖国里只有你还没有读过我的诗”这句诗性的台词,被懦弱、黏糊的角色从嘴里郑重其事地念出时,我们不禁惊诧连连。

  “你要向蓝天认错,向白云认错。”这是一群在城市的包围下被忽略了魅力的年轻人,在生存中苦苦挣扎的他们并非《北京杂种》中的崔健和窦唯,他们到北京的目标就是寻找人生的出口,成为这个都市的主流人群,然而又不自觉地沦为都市边缘人。“苦难哪有诗意?”有人这样问。在房贷、车贷的压力下,在爱情失意凄凉的感触中,在生存无望的痛苦中,导演用浪漫的色彩来表达对生活的反抗。不论是三宝在吞下玻璃杯后沉默中眼神传递出来的各种愤怒、无奈、坚强,还是王铭面对女友的痛苦、挣扎、迷醉,还是“诗哥”在台前幕后的魅惑、倔强、坦然,无不流露出不可磨灭的毅力,这种毅力源自生存下的诗意,散发出一股无奈的酸味。

  当柚子清唱着“我是一个斯德哥尔摩的病人……”,三宝抿嘴一笑,瞬时让人泪流。这不是一部“灰暗”的影片,虽然它极具现实主义风格。每个人的生存状态被铺陈得扎实充分,除了3个男人,就连被团队抛弃的柚子、被凌辱的苏莫……这些年轻人虽然在夹缝求生,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放弃改变命运的挣扎,他们只是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告诉你应该直面生活。

  时下,什么都喜欢跟“摇滚”沾上边,电影也不例外,片中所有音乐作曲由被称作“亚洲第一吉他”的唐朝乐队成员刘义军担任。《有种》的音乐带着从《北京杂种》一脉相承下来的轻摇滚色彩,有些张扬却又有些迷醉。但就如张元自己说的,崔健以后,北京玩摇滚的青年换了一拨又一拨,什么是“纯摇滚”已经不再重要了。至少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没看到什么“摇滚”式的无病呻吟,只是有些句子、有些音符刺痛了我们已经麻木的神经,在不断提醒着——活着,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着。好好活,就算你“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