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医生习武不必过度解读

07.11.2013  15:22

        面对接二连三的暴力袭医事件,医生们在集体表达诉求的同时,开始采取一些对应的自保举措。11月5日,上海华山医院邀请宝山公安分局专职教官,向医院职工培训面对暴力侵害时的正确自卫方法;同日,中山医院也邀请世界跆拳道联盟黑带四段高手,前来传授防身绝招。

        对于人身安全的担忧,是人性使然,并不外乎医生这个群体。“医生学武”的大背景,是近期连续发生的恶性袭医事件。在紧绷如斯的医患关系面前,为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防范不测横祸,向来文弱示人的医生们集体学点防身自卫之术,原本无可厚非,却也不必曲意相向、过度解读。

        诚然,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纠纷、消除暴力伤医、化解医闹矛盾,并不是区区几个医生习武便能改变的。之前,面对愈演愈烈的“医闹”纠缠,深圳山厦医院医护人员更是头戴钢盔上班,其后证明不过是意气使然。毕竟医院不是战场,医生不是战士,就算自卫习武也变不成武林高手。“釜底抽薪”之策,只能是从医改上破题,从法治上入手,从风气上纯净。

        不错,“暴力袭医”积弊已久、症结颇深,医生受害多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但远水不解近渴,在医改真正发力、成效得以彰显前,谁又能为医生们及时撑起一把足够坚固的保护伞呢?其实,为了防暴力伤医,从2005年以来,中国的各大医院便开始设立警务室,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许多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带有一定的突发性,着实难以预测和防范。

        实践证明,在突如其来的行凶者面前,拥有一定的防身之术,倒不啻为一种应急自救的实用举措。“使用椅子时不能举过头顶,容易遭到攻击”“防御持刀凶徒要保持双方距离”,这些专业教员传授的防身技术,简单易懂好操作,或许仅能支撑短短数秒,甚至只是防范要害不被伤及,却能为争取后援争取宝贵时间,足以遏制恶性事件更进一步发生。

        但是,无论对于公安机关,还是有关立法者和改革设计者,“医生习武”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讯号。集体组织学习自卫招式的背后,折射出医生群体对于安全的担忧心理,已到了一个颇为微妙的临界点。尽管之前有高层作出批示,公安部作出打击部署,“零容忍”已成为指导处理暴力伤医事件的政策,但若不能在安保举措出台、改革方式破冰、国家立法巩固上尽快有所作为,这种不安心理担忧恐怕会有一定的蔓延效果,也会进一步加速医患关系的恶化。

        医院不是战场,医生不是战士,就算自卫习武也变不成武林高手。“釜底抽薪”之策,只能是从医改上破题,从法治上入手,从风气上纯净。

        本报特约评论员欧阳晨雨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