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吃药,不只是“科学”问题

13.12.2013  18:46
    你的服药是否科学?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介绍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之一,其中包括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原则等。
  吃药这事儿,看似只需对症下药,按着说明书服即可,但药究竟该怎么吃,还真是个问题。尤其是放在当下这个一切都追求“速度”的时代,什么东西都是越快越好,对于疗效的判断,“快慢”也成了“好坏”的指标。于是,尽管“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句话已充分说明了患者康复之不易。但现实中,自从有了输液挂水的神术,似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病去如抽丝”的境况。
  吃药这事儿,疗效“越快”是否真的意味着“越好”,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不仅如此,“”往往意味着患者要为之付出更大的健康代价。以输液为例,之所以看似能够快速见效,一则是因为输液的用药剂量往往偏大,二来是直接作用于血液,也加速了药物生效。但正如很多效用更强的药物,往往也意味着副作用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服药法”原则的提出,也就更显珍贵。然而,“科学服药法”的原则,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推广与落实,却并不能因为其足够“科学”,便过早乐观。
  毕竟,“科学服药法”的落实,首先面对的其实是利益诉求。除了要加大对于科学用药监管的力度之外,真正意义上遏制不当用药行为,不仅要剔除医疗部门的逐利诉求,同样也需要增强患者的健康与权利意识,毕竟,作为不当用药行为的直接受害者,患者其实更应成为最有力的反对与监督者,而现实中,除了医疗本身的逐利驱动之外,患者的求快心态,同样成为了“科学服药”的阻力。
  基于此,“科学服药法”其实体现了对“病去如抽丝”这一可观过程的尊重,这或许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对于身体的正常修复而言,这个过程恰恰是不能随便加速的,在这个越来越追求快的时代,不妨对我们的身体有点信心,对自己的健康多点耐心。“科学服药法”的落实,也正有赖于对这一常识的回归。 武洁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