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消费”莫言是社会的悲哀

04.12.2013  16:47

  近日,莫言到浙江大学演讲,当被问及有何新书推荐给读者时,莫言说:“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这位从去年得奖后一直“”到现在的中国作家无奈地表示,他今年到处开会、演讲,“做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坐回书桌很难!” 与此同时,莫言的书籍逐渐退出了畅销书排行榜和公众视野。这一年,莫言一直被当做一种商业符号被大众消费着,“消费”莫言让莫言无心创作,更让社会错失一次本该有的文学洗礼,因此,“消费”莫言是莫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消费”莫言,说明我们没有明白或者根本不愿意去明白:文学作品的价值应该是对社会的隐性影响,如激发人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对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人类思想情感的共鸣。因此,这一年人们过于看重莫言的品牌功效、实用价值,而对莫言及其作品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对书籍阅读欠缺兴趣。

  “消费”莫言,说明我们在获奖这件事上存在“暴发户”心态,不知道如何珍惜与善用。今年4月份公布的调查显示:去年,中国人均阅读书籍仅为4.39本。美国人阅读书籍是中国人的两倍多,北欧人多达24本。如果把持续至今的“莫言热”放在这一大背景下去考量,就会发现:一部分国人对莫言、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推崇是非常浅陋的。

  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莫言,是社会消费的缩影。无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志愿者、见义勇为者,只要能引起公众兴趣,就很难逃脱被“消费”的命运。挖掘故事、演讲、参加商业活动,开发旅游项目,手段如此相似,不同的只是内容,而它们代表的科学精神、文化素养则被强大的商业行为变得无足轻重。今天,除了消费,我们似乎也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关注。但是,大多数人可能并未意识到消费是一种具有强大腐蚀性的力量,它让人与事过度被挖掘,进而迅速被遗弃,而其中的思想精华则更多地被忽略了。所以,在消费这件事上,国人应该知道有可为有可不为。(刘湘竹)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高山族:高山族儿女有句心里话
微风徐徐,山雾袅袅,一路循着茶香,上饶之窗
仫佬族:以梦为马,绣出仫佬人的中国梦
广西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