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申遗成功无法阻止珠算成记忆

08.12.2013  14:11

  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珠算历时5年终于申遗成功,成为了我国第30个被列为非遗的项目。这则消息让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等机构大受鼓舞,但更多普通民众对珠算申遗的感受可能会比较复杂——即使申遗成功,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恐怕最终也难逃从技艺沦为记忆的命运。

  中国珠算据说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以“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的身份享誉四海。但随着电子计算呼啸而来,珠算毫无悬念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算开始淡出中小学课堂,并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后正式被取消。现如今,商家柜台早已难觅算盘的踪影,“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一去九进一,二去八进一”等珠算口诀也已成遥远的绝响。

  在计算机被发明之前,珠算确实是一个表征人类文明的符号,但它在电子计算时代逐渐没落,完全在人们的意料之中。现如今,珠算推广的主要对象只剩智力缺陷儿童、老人等边缘群体,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社会理性选择的结果。

  事实上,现代化进程本身就是对传统进行再确认与再选择的过程,珠算的没落是新旧更迭的必然结果——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中,总会有各种更便捷、更智能的工具不断被研发出来,那些不再顺应时代潮流的旧物则逐渐湮没在时间里,这样的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珠算技艺越来越小众并成为历史,并不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在它之前,早已有数不清的古老发明仅留存于文字记录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指望通过申遗来实现珠算“复兴”是不现实的,就连让珠算课程重回课堂也几乎没有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申遗这个动作本身就带有悲情色彩——那些具有生命力和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根本无需通过申遗来加冕;反倒是顺利走完申遗程序的传统文化,基本都离成为名副其实的“遗产”不远了——珠算申遗成功,顶多是在文化层面对珠算的历史地位进行最后一次“认证”。

  不过,申遗成功虽不能让作为计算工具的珠算重归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却能为珠算文化传承注入一些积极的可能性。至少在政府保护的层面,会改变以往“师出无名”的困境——从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政府层面的扶持和推动至关重要,申遗能够促使一些相关的保护项目立项。

  与此同时,申遗可能进一步激活珠算在作为一种课外技能的潜力,进而让珠算与更多年轻人产生交集。绝大多数课外技能都不是以实用性见长,而是以益智开发和逻辑训练为噱头,珠算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申遗成功后,少儿培训市场和家长对珠算的兴趣有可能增加,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延续珠算的生命。(汤嘉琛)

  (中新网江西新闻12月8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