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莫让“非遗”成包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正式批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来,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再次被唤起,关于珠算的回忆和讨论很自然地成为微博上的热点。不过,对于此次申遗成功更多的作用和意义,有些人似乎想得过多了些,很是值得商榷。
从发明珠算一直到几十年前,算盘一直都是中国人重要的工具,打算盘是财会人员必备的技能。然而,随着电子计算器的出现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珠算迅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非但被清出了小学教材,就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基本不再学习。
然而,随着珠算的申遗成功,竟然有很多人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在新浪网进行的调查中,设置了“建议珠算重回小学课堂”的选项,22.3%的人对此表示了支持。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的负责人则表示,希望珠算成功申遗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珠算申遗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它的确是过时了,被淘汰是一种必然。所以,将这次申遗成功看做对既往中华文明的一个“标记”,应该更靠谱些,所谓“弘扬与保护”的企望显然不合时宜。这就好比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一样,虽然当时无比先进,在历史的进程中贡献无比巨大,但如果现在仍然死守着不肯改,便是抱残守缺,迂腐透顶。
再回到珠算来说,国人一直利用这一计算技术近两千年,这一现象是否值得自豪甚至都是值得讨论的。学过计算机简史的都知道,珠算虽然算是一项不错的计算技术,但远不能是最好的。在国人满足于珠算期间,西方人一直在努力改进计算技术:17世纪,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帕斯卡发明了机械式加法器,然后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慈发明了可进行完整四则运算的通用计算机;19世纪,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发明了可以编制数表的差分机;上世纪,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正是这一概念直接促进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我想,即便我们的珠算技术很完美,也不该让其遮蔽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这些成就。而如果忽略了这些,却故步自封,沾沾自喜于珠算的申遗成功,甚至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发展到“云计算”水平的今天,还仍然试图在小学中恢复珠算教学,那就是把“非遗”当成了甩不掉的包袱,好事也变了坏事。(郭之纯)
(中新网江西新闻12月8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