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谈论雾霾,别只剩下娱乐化“调侃”

11.12.2013  16:59
    防霾需要公众秉持科学、审慎且明辨是非的态度,同时也需要大众媒体履行好传播知识、积极引导的功能,提供严肃、准确且有用的信息。多一些科学求证,少一些轻率油滑;多一点指导建议,少一些冷嘲热讽。对公共媒体来说,“雾霾围城”并不是一个适合调侃的好话题,却应成为一个全民科普的好时机。
  近日,半壁江山遭“重霾”深锁,有媒体调侃应结成“抗霾统一战线”,找到团结起来战胜雾霾的精神力量;有网友自制多种防“”神器,为严肃话题增添了几许欢乐气息。某种程度上说,网友的调侃也是一种参与方式,是对治霾的督促和鞭策。
  但有个别严肃媒体,也加入了“娱乐化”解读的行列,甚至总结出雾霾的“五大好处”。在民众健康焦虑不断升级的当口,只顾嬉笑怒骂,很容易引起误读,也多少让人觉得不舒服。“十面霾伏”的视觉观感本就令人不安,“自强不吸”的呼吸之痛也正不断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媒体作为公众平台,应传递更多有用知识,提出治理策略,最起码要有助于减少人们的无助感和不确定感。然而在众声喧哗之下,严肃新闻和无厘头调侃的界限变得模糊,报道的价值很容易消解在所谓的“幽默”之中:网友自制过滤嘴鼻塞并声称可防“”,雾霾可以让人更平等、更团结……这些真真假假、“娱乐至死”的信息,可能让雾霾中的人们更加不安。
  事实上,与日益严重的污染状况和民众高涨的环保热情相比,我国公众的环保素养明显跟不上,相关的防范和环保知识仍很欠缺。雾霾天惊呼“无法呼吸”的多,而顶着雾霾在公园、广场晨练的人也有不少。抱怨环境治理不力的多,但一说到应该为减少雾霾做点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关于雾霾的“调侃”和传言之所以受到网民追捧,或许是公众健康焦虑无解的一种无奈之举。但如果填不平科学素养的“洼地”,那么科学控“”、降低伤害便难以被真正提上日程。
  防霾需要公众秉持科学、审慎且明辨是非的态度,同时也需要大众媒体履行好传播知识、积极引导的功能,提供严肃、准确且有用的信息。多一些科学求证,少一些轻率油滑;多一点指导建议,少一些冷嘲热讽。对公共媒体来说,“雾霾围城”并不是一个适合调侃的好话题,却应成为一个全民科普的好时机。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