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鞠躬老人”让人感动也让人痛心

07.01.2014  14:46

  每天傍晚6时许,湖北襄阳市街头,尽管斑马线上显示的是红灯,但不少行人熟视无睹,横穿马路向对面走去。人群中,一位老人不停地向那些“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人90度深深鞠躬,面带微笑地友善提醒:为了您的安全,请遵守交通规则。多数路人被老人的行为所劝阻,仍有一部分人依然我行我素。(1月5日《楚天都市报》)

  对于大多数行人来说,闯红灯通常并不具有很强的图谋性,即不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破坏规则,而是为自己图方便、省事。“中国式过马路”作为一道社会治理难题,要做到标本兼治,依然任重而道远。如果说 “闯红灯罚款”有利于提升社会规范的外部控制力,“向闯红灯者鞠躬”则通过以退为进的人情倒逼,减少失范行为,催生社会文明。

  为了劝阻行人遵守交通规则,“鞠躬老人”采用了“弱者的武器”——鞠躬不仅具有抒情作用,也具有博弈功能。鞠躬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既是为了帮助人们重温交通常识,也是为了让闯红灯者在礼仪上、道德上感到不适应,进而提高自我约束力,减少闯红灯行为的发生。

  同样的规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如何提升使用价值、更具有操作性,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现实考题。与粗暴的呵斥、生硬的劝阻相比,“向闯红灯者鞠躬”传递出平等、文明的符号信息,旨在激活人性中的良知,将行为决定权交给行人自己。面对“鞠躬老人”传递的符号信息,大多数行人都能心领神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鞠躬老人”通过感化路人来倡导文明,说到底是一种柔性引导。与居高临下的口头说教相比,这种低姿态的、不惜矮化自己的方式,以一种无奈和悲苦的姿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依靠眼球效应和打悲情牌来伸张诉求。与吹哨子、举红旗、打手势相比,鞠躬立竿见影,起到了劝阻行人、引导公共文明的效果。

  这样的个体救赎,本质上是一种细节推动。从理论上讲,要想从根本上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的囚徒困境,就必须坚持常抓不懈,帮助人们在内心形成一种规则意识,并转化为“理应如此”的文明自觉。从现实上看,人们的观念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公共政策的尽善尽美也离不开每一个小我的共同参与。

  鞠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倡导文明,一位退休老人风雨无阻的坚持,既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痛。一方面,从家庭事务转向公共事务,是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样本。另一方面,如果每一个路人都能敬畏规则、不闯红灯,“鞠躬老人”平均每天200个鞠躬或许就可以消减甚至终止。(杨朝清)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