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黑肺”谣言再敲媒体操守警钟

22.11.2013  14:27

  最近,一则“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消息在网络盛传,引起公众强烈担忧。仅过一天,实验项目负责人就出来辟谣,称实验并不是像公众想象的那样把小白鼠暴露在大气中,而是采集PM2.5制成高浓度悬浮液滴到实验鼠的肺上。不但报道描述与现实完全不符,而且其本人根本没有接受过相关采访,也从未说过此类言论。

  雾霾的危害毋庸赘述,大家对雾霾的紧张、对环境的担忧也不难理解,这一切确实为相关信息迅速传播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但类似“6天鲜肺就能变黑肺,且无法逆转”的言论,听起来着实恐怖,而只要稍加思索、稍加追问就知道并不靠谱。这样既恶劣又拙劣的谣言,却硬是弄得大家人心惶惶、一片惊恐,其中一些人故意夸大其辞、造谣传谣的行为令人愤怒。部分新闻媒体罔顾事实,自顾自添油加醋歪曲真相,恶意炮制所谓“新闻”。部分意见领袖不顾信息真伪,甘当“标题党”、“眼球党”,先“”而后快。如此作为,引发社会恐慌,突破职业操守、道德伦理底线,理应受到严厉追责。

  回顾这几年,假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包装成研究成果、实验发现、科技新闻的谣言也不在少数。这些谣言流传的背后,虽然有公众科学素养不高,盲听、盲信、盲从的因素,但更深原因还在于公众长久以来对新闻媒体、意见领袖的权威认可和信息依赖。也正因此,新闻媒体和意见领袖肩头的责任才十分重大。不能为了“卖点”和点击率而随意拼凑、夸大渲染、背离事实,更不能明知故犯,恶意炒作。

  这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尤其是新媒体出现后,各种资讯泥沙俱下,这自然给信息传播和真伪甄别提出不小挑战。新闻媒体当然要讲时效,讲竞争,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恪守上;意见领袖当然要表达和发声,但在传播信息前不妨多多思考验证。多一些科学求证,多一些底线意识,这是每个传播者都应该牢牢秉持的信条和共识。反之,造谣传谣,只会引起公愤,遭受唾弃。(李松林)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