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南工•词述2019|创新转型

11.01.2020  14:00

编者按: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之年,也是吹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冲锋号的重要一年。2019年,南工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在党建思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更进百尺竿。

      为全景呈现2019年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激励全体南工人更加奋发有为、再建新功,2020年1月至3月,党委宣传部全新推出“新时代新南工•词述2019”系列报道,回顾展示南工各单位各领域2019年的新作为、新亮点、新突破,以关键词为题,每期推出一个主题,本期推出的主题是创新转型。


      时光像一位追求信仰的旅者,在我们面前匆匆走过,年终岁末,又是一年收获时。蓦然回首,身后留下了一串深深浅浅的足迹。

      洪城的冬季虽然寒意袭人,但在南昌工程学院,我们感觉有一股暖流在涌动,有一种激情在燃烧。12月27日,在瑶湖艺术中心,伴随着奋进的乐曲,2019年教学科研成果表彰大会正隆重举行。无论是校领导对获奖人员的殷殷祝福,还是最高单项研究成果一次性奖励45万元、一篇论文重奖10万元的“大手笔”,都给现场教师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丰硕的成果凝聚了教师们的智慧和力量,是南工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源于校党委、行政的锐意改革,源于学校科研工作的创新转型。


社会服务实现“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的初步转型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充分表明,服务社会是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在最新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学校给予了科技人员大幅度的优惠政策,极大提升了教师科技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1月中旬,党委书记徐兰宾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赴赣州市寻乌县开展深入调研并与县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座谈,高位推动对口支援工作。12月13日,落户于寻乌县黄坳工业园区德新达智能机械有限公司的南昌工程学院“博士科研工作站”正式揭牌。博士科研工作站是我校积极融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计划、对接帮扶寻乌县的一项创新性有力举措,博士科研工作站将建设成为我校与寻乌县之间的智力帮扶桥梁以及技术加油站,为寻乌县的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及人才培训。同时,这也是我校利用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一项新的尝试,真正让科研人员的课题做在流水线上,做在工业园区里。

      此外,学校还主动出击,与政府、行业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并承接横向科技服务项目。2019年,学校与深圳深水咨询有限公司深入合作,承担了四项科技服务项目,锻炼了我校科技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也将学校的科技服务范围辐射到省外。服务范围涉及水利、生态、机电、信工、经管、人文艺术等各学科领域。


工作体制实现由“管理人”向“服务人”的理念转型

      科研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科研管理的目标不仅是使科研工作者在考核中获得高分,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研究的真兴趣和出真成果。为此,2019年,学校出台了《南昌工程学院自然科学项目及成果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南昌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及成果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南昌工程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修订)》和《南昌工程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修订)》等四个文件。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真做学问、做真学问。

      清晰记得,在制定管理文件时数易其稿的艰辛。这其中有宏观架构的反复研讨,有微观层面一字一句的反复推敲,有校领导尤其是金志农校长对文本修改的亲力亲为,还有相关部门同志的建言献策。文件的出台,是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科研管理部门的智慧和心血。


科研成果实现由“低层次聚集”向“高层次突破”的发展转型

      科研处紧跟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脚步,把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档次作为科研管理的终极目标,积极优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推动科研资源由低端聚焦向高端研发倾斜,不断强化科研工作者向高质量学术看齐的动力,推动科研成果由低层次聚集向高层次突破的发展转型。卢全国教授的团队项目“高性能稀土磁致伸缩装置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荣获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我校建校以来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负责人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殊荣,实现历史性突破。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张海博士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等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在《Science》上发表,我校为联合署名单位,高水平论文实现重大突破;学校继去年成功举办中国水利学会学术年会后,又举办了2019年全国珍贵树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邀请中国林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我校,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与专家零距离交流的机会,扩大了我校相关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回首2019,有付出艰辛的感慨,也有收获成功的喜悦。但无论艰辛抑或劳苦,我们初心不改、目标不变、脚步不歇。时光里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生命中最美丽的点缀,留下的是梦想与坚守、奋发与砥砺、憧憬与希翼。(科研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