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旅游:小众的短暂狂欢还是大众待勘的蓝海?

11.03.2017  23:02

  前不久,央视一档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16岁的复旦附中女学生武亦姝凭借出众的才情一举拿下了节目第二季的冠军,还被网友赞为“满足了人们对古典才女的全部幻想”。
 

  节目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意境;“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磅礴气势;“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警世深意……一句句熟悉的诗词,一次次带给观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脱俗之感,也由此,全民开启了“阳春白雪”模式。
 

  选手武亦姝、主持人董卿等伴随着网友的热议越来越“”,一时间,似乎与这档节目有关的话题都能沾上热度,那么,这些诗词所吟诵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是否也都能借势发挥,顺势“”上一把呢?记者对此进行了了解。
 

  调查:“诗词+旅游+”的“丰满”与“骨感
 

  日前,记者搜集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罗列出其对应的省市区县,并从中选出了部分名人大家较为青睐的旅游胜地,先后联系了这些地方的旅游部门了解相关情况。令记者颇有些意外的是,调查结果和记者预想大相径庭。
 

  采访前,记者拟了几个问题:当地举办过哪些与诗词相关的文化展示或旅游营销活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后是否借势宣传,效果如何?近两年,“旅游+”“研学游”“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业态、营销方式愈加多元,当地如何将诗词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旅游发展?从节目效果看,古诗词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地如何对古诗词资源(包括山川、遗址)进一步挖掘和保护?采访过程中,为了让被访者打开思路,记者还列举了一些研学游、旅游营销的例子。
 

  资料显示,位于东部沿海的秀美名城A市曾有100多位诗人到访,作品数百篇,唐代多位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昌龄、李贺、王维)几乎都在此处留下诗作。不过,采访过程中A市旅游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却给出了十分简短的回复:没有举办过相关活动,其他问题不归我部门管。
 

  位于长江之滨的B县和C县均有丰富的峡江资源和文化。其中,李、杜等名家到访过的B县,旅游部门领导以午休等为由终止了采访,但给出了另一位负责人的办公电话,记者按照此号码多次致电但均无人接听;而拥有诗作1000余首的C县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则一直没有回复信息。
 

  经统计,在记者联系的9个省市区县的旅游部门中,做出回复的有8个,而其中利用诗词做文章的仅有3个——被誉为“诗歌之城”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浙江东部的绍兴嵊州市以及台州天台县。
 

  案例:那些诗词与旅游擦出的璀璨火花
 

  此次调查令记者十分疑惑:为何这些诗词资源丰富的地市没有对其加以挖掘和利用?诗词与旅游难以擦出火花吗?带着疑问,记者对马鞍山、嵊州和天台三地进行了了解。
 

  马鞍山市横跨长江两岸,山不高却连绵苍翠,峰奇岭秀;水不深却曲折萦回,溪清鱼肥。唐宋时期,这里交通便捷、人文荟萃,产生了大量名篇佳作。诗仙李白留下了《望天门山》等60余篇诗文;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歌;刘禹锡吟出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中国马鞍山国际吟诗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王红雷介绍,作为“诗歌之城”,诗歌文化是马鞍山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马鞍山的诗歌文化挖掘、文旅互促等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效果不俗。
 

  一是全域打造文化名城。据介绍,2015年马鞍山市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以“诗歌文化、军事文化、长江文化”为依托,将采石矶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古遗址文化、温泉文化”为依托,将含和北部打造成温泉养生基地;以“李白文化、民俗文化”为依托,将大青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李白文化旅游区……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文旅的深度融合,马鞍山市先后成立了文化和旅游委员会、文旅旅游集团,制订了《马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并重点推进十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目前采石古镇、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等与诗词文化紧密相关的项目已经启动。
 

  二是全民互动“活化”诗歌。自1989年起,每年重阳节前后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活动期间开展大型文艺演出、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群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马鞍山市有近2万名市民坚持诗歌创作,当地中小学生通过各种节会活动,从小便耳濡目染诗歌的魅力。
 

  王红雷说,“近两年,我们结合当前大中小学生研学旅游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了不同的研学线路和研学内容,建立了完整的研学旅行体系,打造了‘课本上的马鞍山’主题产品并全面开展线上销售。自2013年推出该研学游产品以来,已接待10多万名中小学生。
 

  据介绍,目前马鞍山市共有10家景区被评为市级研学旅行基地,“课本上的马鞍山”也正在申报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和全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此外,还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了李白山水游踪、刘禹锡陋室养心、李之仪爱情佳话、王安石褒禅探秘、伍子胥过昭关、林散之艺林传奇等一批名人遗踪古迹旅游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游览线路,活化了古诗词和古遗址的展示方式,还变相对其进行了保护。
 

  在马鞍山市往南400多公里的浙江绍兴嵊州,《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嵊州新闻”和“嵊州旅游+”微信公众号接连发布了“你对嵊州是不是真爱,一套题就能证明”和“嵊州版‘飞花令’,你敢接招吗?!”两篇推送文章。这两篇文章诗文与美图穿插展示,形式活泼,意趣盎然,反响热烈。
 

  据嵊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唐宋时期,浙江东部便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旅游线路之一。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00多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这里不仅有繁花盛景,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名胜古迹。王羲之书楼墨池、谢灵运始宁别墅和钓台等珍贵的历史遗址就位于此;名闻天下的剡纸、茶叶和丝绸也盛产于此,旅游商品资源丰富,品质上乘。”他说。
 

  “1991年,知名学者竺岳兵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了‘唐诗之路’主题演讲,第一次从诗词的角度对沿线文化与景观进行串联,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有些专家学者甚至认为,唐诗之路的意义甚至可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比肩。”嵊州“唐诗之路”研究爱好者童剑超说。
 

  记者了解到,关于唐诗之路涉及的地域,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一般是指始自钱塘江,经浙东运河过绍兴、上虞,再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延伸至浦阳江、东阳江、好溪、宁波、余姚等地。
 

  童剑超介绍,近年来,嵊州市通过挖掘和推广“唐诗之路”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编制“唐诗之路”剡溪风景旅游区规划,实施了诗画剡溪项目,恢复了王羲之故居等诗路景观,整理咏剡唐诗诗集,举行浙东唐诗之路申遗暨剡溪文化研讨会、“我爱背唐诗”电视擂台赛和“走唐诗路、书唐诗情”名家唐诗之路采风行等活动。下一步,嵊州将进一步梳理“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以“诗画剡溪”项目为核心,重点展现“唐诗之路”剡溪段的特色,恢复谢灵运山水文化与三界至仙岩段的唐诗意境,实施艇湖城市公园项目,发展水上游线,将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产品,带动黄金旅游廊道的发展。
 

  近年来,与嵊州同处于唐诗之路连线上的天台县也积极响应“唐诗之路”打造项目,在诗词与旅游结合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尚枢表示,近年来,台州学院进行了“唐诗之路”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研究,多部门、组织协助开展“唐诗之路”申遗工作,还打造了唐诗之路酒店,一直努力探索对唐诗之路内涵的挖掘。“目前,天台县旅游部门正在策划以‘诗路’为主题的游学产品。通过微信平台导航系统介绍,使诗文中的情景再现;此外,天台电视台正在摄制‘诗路’系列节目,《唐诗之路》10集连续剧也正在编撰之中。”他说。
 

  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公司董事长许增国介绍,天台县与唐诗结缘颇深。2001年,天台山举办了一场唐诗之路全国研讨会,500位专家学者出席盛会。活动期间,天台县还及时推出了线装书籍《天台山唐诗之路诗集选》,反响不错;之后,天台县又多次组织唐诗文化座谈会与宋词文化座谈会,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聚集天台,产生了唐诗文化旅游效应。
 

  许增国说,天台山孔庙即将常态化举办诗词读书会,让诗词走进市民之中;公司目前正在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艺术中心”,未来,这里将成为集观光游览、诗词研究、非遗展演、商品展卖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此外,植入唐诗文化的“台岳国际露营公园”项目也即将启动,届时将举办各种与唐诗宋词有关的文化主题露营、游学活动,丰富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他还补充,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普及,诗词文化的挖掘与展示渠道更加丰富,与旅游结合的载体也越来越多,“我们正着手打造一款智慧导游系统,将来运用到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中。在参观过程中,游客每到一处景点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即可以了解与唐诗有关的一切资料;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来定制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观点:挖掘诗词的旅游价值要打开思路
 

  国家文化部专家库(公共文化)专家、原安徽省文化馆馆长王唯唯说,文化积淀与文化名人对一个地方可以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之于安徽滁州。滁州旅游为了提升知名度,打出的电视广告就以醉翁亭为背景,并配以画外音“滁州亭好,亭好滁州”。再比如安徽宣城的敬亭山,因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誉满天下,如今敬亭山的广告语就是这两句。这些例子证明,文化积淀对于山川湖海等自然景观是多么重要。
 

  他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成为“网红”,就是在泛娱乐化的快速消费时代,诗词难得地让人们有时间重温深藏内心的文化记忆,有时间去思考与品读,让生活慢下来。这正是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策划主旨,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记忆,重新从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才情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而这,也恰好成为我们庸常生活的“诗和远方”。
 

  有一句流行语: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到家忘掉。王唯唯说,这是当下一个十分现实的旅游现象。风景名胜除其自有的风景外,如果增加了文化内涵,便是增强了吸引力和竞争力。古诗词恰好提供了这个便利。如何用好这个便利,需要认真研究,更要运用得当,产生情景交融的和谐之感,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引发对山川江河的热爱。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会长、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原副巡视员曾宜富对于弘扬诗词文化、助力旅游发展的提法十分赞同。他说,中国诗词名篇脍炙人口,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讴歌赞誉、抨击鞭挞、抒发胸境、传情达意最精练、最艺术的语言表达方式,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更是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锦绣中华美如画,万里山河处处诗。中国诗词是内涵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而且非常广泛和深入地融嵌于广袤的中华大地。如今,人们崇尚高品质的旅游,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诗词可以对旅游产生非常好的促进效果,如可以为旅游景观增光、为旅游活动添彩、为旅游环境加韵、为旅游服务传情、为旅游营销丰翼、为旅游工作鼓劲。
 

  他认为,目前,大部分地区在诗歌的挖掘和运用方面还稍显初级,有几个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第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地进行搜集和整理,建立中国诗词电子库,可供人们随时免费查阅,同时提供对古典诗词的赏评分析,让诗词不仅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帮助人们提高鉴赏诗词的水平。第二要经常举办一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诗词赛会和诗词笔会,激发人们研习、创作和参与的热情。第三是将诗词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让旅游人成为中国经典诗词的传播者,让旅游地因诗词而更富魅力。
 

  “许多被誉为‘诗词之城’的旅游胜地却没有将诗词文化深度运用,意识没到位、拥瑰未当宝、文旅相脱节,十分令人惋惜。”曾宜富说,也许有人要说,这是因为市场对诗词主题旅游的需求并不强烈,但我却以为,或许并不是游客不需要,而是市场上这种产品稀少,可选择的余地太小。供给不到位,需求自然无法显现,这恰好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如果有更丰富的产品,我想这一领域一定会大有作为。
 

  曾宜富说,有专家说全域旅游并非是全域打造大景区或建大景点,全域旅游应该是一种发展观,是全面系统地调配旅游以及相关方面的优势资源,去打造一定区域的旅游优势和特色,将旅游做大做强。我很赞同这一观点。优势和特色对于旅游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诗词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特色鲜明,而且可以挖掘和延伸的内容非常丰富。希望国内的文化名城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升级相关旅游产品,带给游客更佳的体验。


  编辑:章婧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