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小城之春》戏里尽是书 有望年内内地上演
原标题:话剧《小城之春》戏里尽是书
剧中人物都有大段诵读古典文学名篇的台词。
1948年,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问世。这部在当时票房惨淡、影响寥寥的影片,日后被人们重新发现,追认为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在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选的“中国电影百年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中,《小城之春》名列榜首。包括张艺谋、田壮壮、王家卫等影人都曾公开表示对于该片的喜爱,田壮壮更以翻拍向经典致敬。
今年4月10日至12日,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小城之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世界首演。话剧版的导演是戏曲功底深厚、作品以实验性著称的李六乙,他同时也是剧本改编和舞美设计。该剧有望于年内在中国内地上演。
争 议
与李六乙导演其他作品一样,《小城之春》在香港上演后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记者在演出后进行了随机采访,前来看戏的香港导演关锦鹏对饰演玉纹的卢芳,饰演礼言的韩青大加赞扬,并认为卢芳版本的玉纹出乎他的意料,但在昆曲的部分可以更加极致。
香港观众张先生曾看过李六乙的现代京剧《穆桂英》,他认为李六乙的作品喜欢用写意的手法,而且一贯是比较实验的。“这部戏的对白、舞台、灯光都很用心,都有中国含蓄的美,仔细品可以品到很多内涵”。
另一位年长的观众杨女士告诉记者,《小城之春》剧情很简单,但是话剧表现得好,有一定文学根底的观众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深度,但“节奏比较慢,要静下来才能欣赏”。
另一位年轻的香港观众陈先生认为,导演将剧中人物的所思所感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段落对应,令他感受到礼义道德对人性的束缚。他认为,“香港很多话剧就跟看TVB一样,不会让你有太多思考,但是这部《小城之春》是越看越有味道”。最后陈先生也提出一个疑问,因为几个演员始终在台上,女主角演着演着会去后面喝水,他了解这是导演故意的做法,但认为这种跳进跳出稍显突兀。
台前
书是道具也是台词
看似无关的诗文除了带出故事的典雅意境,更将剧中人的“欲语还休”化作舞台上的“弦外之音”。
《小城之春》讲述了一段中国式的情感纠葛。玉纹与久病不起的丈夫礼言,以及礼言的妹妹戴绣、仆人老黄共同生活在一座战后颓败的小城里。乍暖还寒的早春,礼言发小志忱的不期而至,如同一池死水泛起微澜。这次重逢唤醒了志忱与玉纹十年前未了的旧情,而情窦初开的妹妹也悄悄钟情着志忱。电影中,费穆通过女主角玉纹的旁白与诗意的镜头语汇,描绘出千疮百孔的小城与人心,亦暗示了彼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话剧的导演李六乙认为,《小城之春》无论艺术观念还是导演手法都是很先锋的,但故事本身又很简单,看似缺乏戏剧高潮。“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就想到了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一些作品,他们都超越了时间,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李六乙说。
话剧《小城之春》中绝大部分台词都来自电影,改编忠于原著。“书”的运用无处不在,成为话剧版最大的亮点:舞台后方是书本堆起的“残垣断壁、废墟瓦砾”,写意、空灵;台中散落的小书堆可被演员拖动到不同位置,成为玉纹的城墙、礼言的花园,或志忱的客房,舞台时空转换自如。在全剧高潮妹妹生日的一场戏里,众人划拳喝酒,但演员们手中并无酒杯,而是以将手中书本抛向空中来象征喝酒。
“书”的意象也贯穿于剧本和表演之中。在原电影的角色之外,话剧还增添了一个装扮现代的“说书人”角色。剧中,说书人、玉纹、礼言、志忱都有大段的诵读,文本出自《九歌》、《史记》、《大学》、《中庸》、《红楼梦》、《金瓶梅》、《心经》、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等名篇。
这些看似无关的诗文除了带出故事的典雅意境,更将剧中人的“欲语还休”化作舞台上的“弦外之音”,诗文与剧情形成了互文关系。比如剧中玉纹、礼言、志忱、戴绣四人出游的一场戏,志忱吟读《琵琶行》中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礼言念的则是《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大战蚩尤的一段,说书人在一旁诵读《金瓶梅》里西门庆与潘金莲眉目传情的场面,三人的读书声层层交叠,剧情暗涌的张力与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也透过这些中国古典文学篇目含蓄地传达给观众。
幕后
费穆之女促成话剧版诞生
“就好像贝多芬的音乐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演绎,但音乐里仍然有贝多芬的性格。”
将电影《小城之春》搬上舞台,是李六乙多年的愿望。2010年,他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执导的曹禺话剧《北京人》到香港演出时,经人引荐与恰巧来看演出的费穆之女、音乐家费明仪相识。李六乙向其表达想将《小城之春》改编成话剧的念头,二人一拍即合。费明仪将父亲的电影剧本手稿和相关资料交给李六乙,促成了这部话剧的诞生。
费明仪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正是多年前那部《北京人》使她有信心将《小城之春》交给李六乙。“《北京人》也是一部中国经典话剧,李导演既保持了原著精神,又有他自己的构思和处理。看完那部我就很有信心由他来改编,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小城之春》落地香港,费明仪连着看了两天排练和三天正式演出,“整个礼拜都兴奋得睡不着”。费明仪告诉记者,她的父亲费穆先生学贯中西,通晓多门语言,对中国古典文学、戏曲都非常熟悉,后来还将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生死恨》拍成了彩色电影。“戏曲、戏剧、电影是一家亲,但在我父亲的电影和话剧里,都会借鉴戏曲,而且用很多创新的手法,他拍戏曲片,也是想把中国的戏曲跟西方的电影艺术结合起来。李六乙导演也有传统戏曲的背景,而且很创新,这一次的交汇产生了火花。把《小城之春》从电影银幕搬到舞台是有困难的,不仅保留下原来电影的精华,还用舞台艺术重新进行了丰富。我相信我父亲要是能看见的话,一定会很高兴的。就好像贝多芬的音乐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演绎,但音乐里仍然有贝多芬的性格”。
《小城之春》在香港的第一场演出还发生了一则小插曲:演出中现场十分安静,但却不时有人说话的声音。费明仪告诉记者,这是电影中饰演玉纹的女主角韦伟来到了现场,今年九旬高龄的韦伟眼睛不太好,只能靠儿子在一旁“解说”来看戏。“是我坚持要她来,我说你要来看看年轻一代怎么演绎《小城之春》。她看完戏很感动,拉着我的手一直在发抖,还跟演员一起合照”。
新京报记者 陈然 香港报道
本版图片摄影 龚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