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奖获得者颜丹平教授语: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搞地质
编者按: 1月13日下午,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我校85届地质系校友、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颜丹平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党委宣传部詹建英专程前往北京,现场采访了颜丹平教授。现将詹建英所撰写的通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搞地质——访85届地质系校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颜丹平》刊发如下:
颜丹平教授代表获奖者发言
忆当年:懵懂结缘地质
寄语学子:“大学,在我看来,学习依旧是关键,基础没打牢,将来什么事都做不好。尤其是学习地质专业,必须要有系统、牢固的基础。”
1977年,已经关了整整11年高考之门訇然洞开,“知识改变命运”号角骤然响彻神州大地。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从此,我国地质界也迎来科学的春天。颜丹平和他的同学们幸运地赶上新中国科技与教育重新沸腾的岁月。1981年,通过发奋努力,来自湖南的颜丹平顺利通过高考。在高中班主任的建议下,颜丹平填报了地质专业,开启了自己的地质人生。谈及这段懵懂填志愿经历,颜丹平直言,“报考地质专业,纯属偶然!”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课都讲得特别好,而且抚州那个地方也很适合学习。” 在华东地质学院度过大学四年的颜丹平,提及母校时显得有些激动。“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那个主楼358,我们大学的第一节课就是在那上的,而且是5个班在一起上的大课。”颜教授如数家珍般地将当时的五个班列举出来:三个地质班,一个水文专业班,一个岩矿班。
“颜丹平读书时有如拼命三郎,其学习的努力与刻苦,现在的学生难以想象,他不仅刻苦,而且优秀!”颜丹平的同窗好友、现东华理工大学祝民强教授对昔日的同窗如是评价。对于自己的刻苦学习,颜丹平却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处于那个特殊年代,大家几乎都是在发奋学习。”
除了学习,颜丹平还酷爱运动,重视身体锻炼。打篮球、踢足球、爬山都是他的业余爱好。“大学四年我没上过医院,没看过医生,就大四毕业那年发了一次烧,其他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生病。” 颜丹平颇为自豪地说。也是在大学期间,爬山渐渐成为他的爱好。“第一次出野外是在江山,当时爬山我还是班上最后一名,现在我一有时间都会去爬爬山。”
颜丹平教授在领奖
颜丹平的大学四年过得很充实,也很精彩。然而,毕业后几度欲回母校未成行,也让他遗憾不已。“我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是在江西做的,当时准备回母校看看,但恰逢暑假就没去。第二次是同学聚会,当时我在国外又没去成。” 颜教授坦言,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大学里的友谊也是最宝贵的,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回母校看看。他还诚恳地告诫大学生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打下坚实基础。“大学,在我看来,学习依旧是关键,基础没打牢,将来什么事都做不好。尤其是学习地质专业,必须要有系统、牢固的基础。”
1985年,经过四年的刻苦钻研,颜丹平终于戴上了学士帽,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这段看似偶然的选择,却对他日后影响深远。
抚今朝:地质教育倾心血
丹平语录:“不被学生轰下台是基本要求,继而要吸引学生,那就要提升自我,而搞科研就是自我提升的很好途径。”
1985年毕业后,颜丹平被分配到核工业部 280研究所工作。虽然被分派负责测量工作,但热爱地质的他,几年之后报考研究生时,毅然决然的选择报考地质专业。
“兴趣固然重要,但对于学地质的,基础打得好非常重要。”颜丹平解释道,大学四年,自己一方面受大学任课老师的影响,老师课讲得好,自己渐渐也感兴趣。另一方面,大学四年努力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不论是考研还是攻读博士,专攻地质专业这一目标都很明确。
凭借着对地质的热爱与执着,1988年,颜丹平顺利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录取。为了更深入了解构造地质的奥秘,1994年,颜丹平又顺利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在的他,已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国家级教育名师。
常年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他,曾主讲本科课程《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跨国、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研究生课程《高级构造地质学》、《构造地球化学》。从教20余年来,颜丹平给数以千计的学生讲过课,课程量最多的一天达到十多节课。由于长时间授课,颜丹平也患有教师的“职业病”——咽炎。为此,去年他还做了手术。
对教学的执着付出,也让颜丹平得到来自各方的肯定。他曾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一项及学校多项教学与教学成果奖励;负责北京市级教学改革项目 2 项,其它教学改革项目 5 项。2007年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作为首席的《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团队,同年再获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获评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师德标兵。自2009年起,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1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当被问及如何当好老师时,颜丹平却谦虚地说,“我只求站在台上,不被学生轰下台就好。”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颜丹平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不被学生轰下台是基本要求,继而要吸引学生,那就要提升自我,而搞科研就是自我提升的很好途径。”在他看来,以科研促进教学,这也解决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作为学科带头人,颜丹平还积极践行国际地质教育新理念,负责并参与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韩国忠南大学、美国 IOWA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大学,以及中国香港大学和台湾成功大学、中央大学的野外地质交流实习教学活动。
1998年,颜丹平开始承担培养研究生的任务,由他指导过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达数千人。他们毕业后大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优秀。逢年过节,学生们也都会送上贴心的节日问候。
颜丹平教授在上课
“学地质的学生不一定要很聪明,但一定要很刻苦。” 颜丹平非常看中学生是否上进, “所以我的学生中,做得比较好的,都是非常刻苦的。”说到这,颜丹平饶有兴致地说起一位学生,“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很刻苦也很优秀。”对于那些不自觉的学生,颜丹平则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有些学生爱睡懒觉,我就经常打电话‘骚扰’他们。”颜丹平笑了笑。
除了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颜丹平也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哪怕是已经毕了的学生。中国地质大学2005级毕业生刘鹤说,“有一次老师听到我的工作上遇到了一些挫折,连夜和我通电话询问情况,并和我一起认真分析,鼓励我继续努力……”每次出差在外,不管自己有多忙,只要有在当地工作的学生,颜丹平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他们。
展未来:构造地质勇攀登
丹平语录:“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搞地质。”
自上世纪全球性“世界能源危机”出现以来,矿产和油气资源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构造基础理论与构造解析研究,恰能为矿产资源与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围绕这一现实需求,颜丹平始终站在学科前沿,积极承担科研项目攻坚克难。
1985~20l3年,颜丹平先后在北京西山、雪峰山-武陵山构造带、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松潘-甘孜造山带、横断山系-青藏高原、南华北盆地、松辽盆地、四川盆地等进行山脉和盆地构造变形、地球化学、盆地构造分析等科研工作。
根据雪峰山-武陵山构造带的特点,由他建立的板内多层次逆冲拆离构造变形过程模式,树立起我国典型的板内多层次拆离推覆构造系统,丰富了推覆构造理论研究。该研究成果还被刊发在地质类国际知名期刊Tectonophysics上,被引用次数已超过160次,这样的引用次数在该专业领域论文中是不多见的,且引用次数还在不断增长。2007年,该文章还获得了Elsevier最高引用率奖。2009年,其关于多层拆离断层发育区以褶皱要素预测盲断层发育深度与位置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地质学类核心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发表,该成果不仅为盲断层及地震品质差地区的深部构造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深部构造预测提供了技术方法。2008年,他还作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专家,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参与救援,并出色地完成任务。同年,他还获得北京市“抗震救灾赴一线工作”先进个人,并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
颜丹平教授在带学生野外实习
对于从事地质勘探的人来说,出野外风餐露宿,个中艰苦自不必说,有时还很危险。“野外工作遇到过多次危险,比如踩到毒蛇,车辆遇险等,我大概都经历过。”对于自己出野外的历险经历,颜丹平觉得这是地质工作者都会有过的经历,根本不值得一提。踏勘了几千处华南和藏东的地质露头的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始终怀抱一颗孩童般探索的心,不断激发出能量让自己在构造地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被问及出野外是否辛苦时,颜丹平的回答让人诧异:“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搞地质。”他还补充道,现在搞地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青春的热情,扎实的研究基础和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沙漠探路,雪域留痕,颜丹平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书写出一道道亮丽的科研风景。他曾先后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专题3项,部级重大专项项目l项,合作项目6项,参加或者负责的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等 10多项。已发表各类研究论文、专著和教材共9O余篇/本,其中在国际SCI检索刊物发表论文3O余篇,总引用超过1000次,多次应邀赴美国、俄罗斯、越南、法国等国开展合作研究。此外,他还是国家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家,地学前缘、现代地质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在科研领域已有累累硕果的他,认为自己的科研还只是“凑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的他,开始担任博士生培养的重任。2010年,荣获国土资源部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013年,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传来喜讯,从事构造地质研究的颜丹平全票荣获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光阴荏苒,抚今追昔。从懵懂结缘地质到成为构造地质领域的权威。如今的他,虽然在构造地质领域成就不凡,却依旧保持那份谦逊与感恩。“回顾多年来走过的路程,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有了一点成功的话,我要感谢学校的大力培养,师长的言传身教,正是有来自多方的关怀与帮助,才有了今天的我。”
地球,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吸引着无数学者探究其中奥秘,颜丹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勤奋与执着,探寻着地质领域的奥秘,书写着自己平凡而又荣耀的地质人生。 (图/文 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