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是一把“匕首”

27.04.2015  17:53

  ◆日常生活中语言暴力屡见不鲜

  ◆语言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不比体罚小

  ◆如何避免对孩子语言暴力值得关注和思考

  近日,一组南京“养父母虐待男童”的照片曝光,再次引发公众对虐童问题的关注。“孩子不听话时,你会使用暴力吗?”在记者随后的随机采访中,有六成家长表示曾对孩子动过手。有专家表示,对孩子使用暴力,会使孩子失去自尊与自信。

  事实上,在不少孩子的世界里,还存在另一种暴力——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比体罚稍显软性,但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研究表明,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时期遭受语言暴力之间有强烈的联系。

  语言暴力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家长们又该如何维护孩子的精神安全?这值得关注和思考。

  语言暴力 其实很普遍

  说到暴力,或许很多人会想到拳打脚踢,这是因为语言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语言暴力对很多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不仅仅是指大声谩骂,对孩子使用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甚至是恶意地拒绝与孩子说话,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都可认为是语言暴力。

  有人说,家长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双方的不平等关系,也就是家长认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就得听我的。近日,记者的采访也佐证了这一点。不少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哪个父母真的能够做到不骂孩子?自己小时候也经常被爸爸妈妈责骂,但长大了后也活得好好的,老实本分,从没做过违法犯罪的事情。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对于不听话的孩子,不骂不成器。骂,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听话、学好。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10多名家长中,绝大多数都表示对孩子使用过语言暴力。家住南昌市民德路的周巡告诉记者,他儿子今年7岁多,由于自己平时工作忙,和儿子亲近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儿子很不听自己的话。“前几天,儿子在写作业时不认真,我提醒几次依然不见效后,就发脾气了。”周巡说,他也知道语言暴力不好,但面对“对着干”的儿子,他有时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也有家长表示,对与错、是与非,这是红线,一定不能让孩子越过,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杜绝语言暴力,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应该做个文明用语的榜样。

  6句暴力语言伤孩子最深

  “以往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曾多次听到家长对孩子使用暴力语言。”红谷滩一家幼儿园的蒋老师告诉记者,幼儿园开完家长会后,一般都是孩子表演节目的时间。有一次,一个孩子上台表演背诵古诗。由于紧张,还没背完就在台上大哭起来。孩子父亲当时一声大吼“你真没用”,孩子受惊吓哭得更厉害。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不少父母都曾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在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时,有的父母会说:“你是傻瓜吗”“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甚至在发火时总结说一句:“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家长最爱说的暴力语言有哪些?哪些暴力语言最容易让孩子受伤?对此,国内已有心理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查和曝光。调查结果显示,有6句暴力语言是家长们最爱说的,也是最容易让孩子受伤害的,分别是“废物”“就知道吃”“猪脑子”“丢人”“怎么不去死”“是人都比你强”。

  此外,网络热搜视频《暴力语言会变成凶器》,也讲述了6个青少年罪犯的悲惨遭遇,他们因诸如谋杀和攻击行为等严重罪行而在拘留所服刑。每位青少年都坦诚地回忆了童年时父母和监护人对他们使用的侮辱性语言,其中就包括“丢人”“猪脑子”“是人就比你强”“废物”以及“怎么不去死”等。

  语言暴力摧毁孩子的内外评价体系

  其实,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行为却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家长情急之下,可能就会“随口”说出暴力语言。或许最初,很多父母意识不到用暴力语言吓唬孩子一下,对孩子有什么不好。

  对此,资深心理咨询师苏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语言暴力不如体罚明显,但对孩子的伤害深且长远。自我意识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孩子,对外界评价会特别敏感,他们往往是通过父母及周边环境对他(她)的评价,来稳定自己的外在评价体系,进而内化为内在的自我评价体系。因此,父母对孩子讲话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评价?这些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遭受的语言暴力累积到一定的量后,孩子的外在评价体系就会被摧毁。当外在评价体系被摧毁后,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我不被爸爸(妈妈)喜欢”“我被人讨厌”,继而发展成“我不好”“我不值得爱”等不好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孩子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自我意识。

  苏丹还表示,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当他(她)的内外评价体系都被摧毁后,他(她)就会对外部世界感到恐惧,并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内向、孤僻、没有自信、看不到所拥有的幸福和美好。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自杀等恶果。

  ■ 观察

  和孩子“有话好好说

  语言暴力对孩子而言,是一把“软刀子”。家长的一时口快,可能换来孩子心里难以愈合的伤害。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避免对孩子使用暴力语言呢?

  对此,苏丹表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低声说话,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这是因为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同时也可以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从而更有利于沟通。其次要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辞,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性格。因此,作为孩子人生中最早、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影响非常大。一般情况下,遇事暴躁、不冷静、喜欢开口就大声责骂的父母,其孩子日后性格暴躁的几率也会更大。

  “避免对孩子使用暴力语言,并不是说不能骂孩子。”苏丹还提醒说,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运用正确的声调、语气和措辞外,家长还要注意,不要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或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否则,就会导致孩子高强度的焦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家长嫌孩子不争气,孩子越想做好却越做不好”的恶性循环。

  此外,家长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因为,孩子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自己孩子优点的眼镜,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和夸奖。因为,孩子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总会朝着父母给其评价的方向去前行。这对叛逆期的孩子尤为重要。

  “滥用暴力语言的家长,养不出快乐的孩子。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而只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苏丹说。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