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昊:养老金“充公”弊大于利

07.05.2015  11:21

  在养老金支付能力堪忧的背景下,个人账户是否应“充公”引得满城风雨。《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支不平衡,财政支持难以持续,个人账户面临亏损风险。(5月6日《经济参考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问题,国人的平均寿命也自然有所提升,养老金制度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改革势在必行,然而,采用“充公”的方法固然可以解一时之需,却不能解决长远的问题,稍有不慎,更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弥补养老金的不足,如同饮鸩止渴。这种方法也许能让养老金能够暂时达到一种平衡,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们无法估计个人寿命以及人口的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随时会出现了新的问题,到了“充公”的方式也无法达到动态平衡,这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况且,“充公”方式将引起社会很大反响,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民意。作为一种养老的重要途径,养老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若其“不能继承”,那么群众必然会考虑到自己的缴存风险,通俗讲,我们会算一笔账:我们到底要活到多少岁才能保本。如果他们认为这笔账并不划算,那么必然会大大打击缴纳养老金的积极性,新的问题又将出现。

  事实上,保障养老金还有很多途径可以走。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增加基数,我们还可以提高其收益率。例如拓宽养老金的投资途径,放开养老金的投资限制,或许更能够保障养老金的增长。

  方法总比问题多。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必然要权衡轻重,既然一种方法不行,我们就应该通过寻找其他办法来解决问题。至少就目前而言,采用“充公”方式破解养老金困境,显然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