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者书】《温情与敬意》:写着,幸福着 ——读张国功老师《温情与敬意:一个出版人的编余零墨》随感
编者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与学生的关系常常处于很微妙的境界,因着师者给学生授课,两者离得很近;因着学生对师者有敬畏之心,两者又离得很远,而书是作者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读者通过阅读能走近作者。学子不仅可以了解到师者的研究领域和文化知识,更能走进师者的内心,与他们直接对话,拉近彼此的距离。新闻网特推出“读师者书”栏目,以飨读者。
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颇有几分意境,优雅清风,淡然微凉,心神俱静,不忘初心。犹如张国功先生对编辑这一行业的钟情、喜爱以及淡淡的无奈。
“尽管时代不同了,大面积的商业化无可抗拒,很多东西令人欲说还休,对爱恨交加的编辑出版职业、方正清白的中国汉字以及我们亦悲亦喜的生活,我仍抱着这种传统的人生态度。” 张国功先生在这本书里不止一次地提及编辑的幸福与困惑这个纠结的问题,在今天这个开阔的时代,编辑出版人群体却似乎普遍遭遇到一种转型与嬗变中的迷惘。“三年之病,当求七年之艾”,当市场与利润成为一个时代难以摆脱的巨大向心力之后,编辑群体当年曾经拥有的从容、人文气息似乎渐行渐远,越来越稀薄。而我在这本书中却依然感受到了张国功先生的优雅清风与不忘初心,不论时代如何变幻,不论文化如何多元,亦不论人的观念在金钱面前如何蹿高走低,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爱书的人不一定是理想主义者,但是理想主义者一定爱书,所以怀旧传统的情愫常常守护着张先生执着的梦想。
“想起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旧人旧事,作为一个编辑与读书人,我常常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仍然在为今天的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提供一个极好的参照,一种有力的警醒。”在《温情与敬意——一个出版人的编余零墨》这本书中,篇幅最多的还是对文化的探求,对出版职业的追诉,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汲取。对于真正的出版人来说,自有恒定不变者在,就是对精神产品内容的热爱、尊重与创造,对文化的敬畏,对自己作为精神文明把关人神圣职责的坚守。所以张国功先生认为编辑人、出版人在文化语境中亟待填补席位。他认为编辑群体不应该保持“高贵的缄默”,不能因为编辑职业固有的隐匿性与依附性而在文化语境和时代潮流中缺席、放弃话语权。在文化行业转制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诉说似乎对隐身在为人做嫁衣背后而寂寞身后名的编辑人、出版人身上有着形而上的警醒意义。
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张国功先生多年来为人作嫁,抽尽心丝,不觉弹指容颜老。“我目睹青春触目惊心地消磨、消失于案上无穷无尽的订删点画之中。经常目送一件嫁衣大功告成、盛妆出场而滋生出无边的愉悦、如释重负的快慰,但更多时候是默默承受做嫁过程中难以为外人道的琐屑、耗神与焦虑。”我所喜欢的第三辑“编余零墨”正如辑名所言,包括了书评、策划书、前言等种种与编辑相关的零碎文字。这些零碎的文字带着岁月怀想、案牍劳形、书生意气、历史意味的笔墨风华,可以读出一等的专家学养、才子情衷,读出剑气箫声、古道热肠,可谓最见真性情。
柳上春风眼,曾记少年老。又一年柳绿遍了江南,时逢春归夏未至。愿张国功先生站在岁月的深处,在墨海书香中,写着,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