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读懂“罢演讨薪”背后戏剧出路问题

17.07.2015  18:36

  湖南衡南县原花鼓戏剧团部分演职人员在衡阳市专业剧团新创剧评比汇演上,突然打出横幅,称18年未拿工资。当地官方16日回应称,“18年未发工资”的说法并不妥当。(7月17日中国新闻网)

  一场热热闹闹的“文明创建、美丽衡阳”新创剧评比汇演却突发“罢演讨薪”事件,看的让人既痛心又无奈。舞台上“大牌明星”罢演的事情见过,戏剧演员现场“罢演讨薪”还真是头一回见到,为何会出现演员现场“罢演讨薪”?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虽然官方回应称,衡南县花鼓戏剧团部分演职人员“18年未发工资”的说法并不妥当,但演员们绝不会无缘无故就“罢演”吧?说白了,“罢演讨薪”实际上道出了地方传统戏剧的出路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影视剧发展,网络视频冲击,不只是“天下第一团”的花鼓戏剧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就是国宝级的京剧、昆剧等戏剧也面临着举步维艰的现象。一句话,我们的地方传统戏剧多年来已陷入了不可否定的困境。如衡阳“罢演讨薪”,就充分说明地方传统戏剧直到现在困境还在加深,危机还在延续。

  虽然,我们时不时在新闻报道中,能见到某某戏剧又获得了国家大奖,或某某剧团出国演出载誉归来。但很多地方戏陷入危机的状况并没能得到根本扭转。是政府支持不够?衡南县财政为维持衡州花鼓戏演艺有限公司运转,去年仍拨款44.78万元。是戏剧专业人士没有想过办法和措施吗?在演出市场需求旺盛时,演职人员采取“自由组队、集股分红”模式参加社会演出,且至今还坚持排练新剧,送戏下乡。然而,经过多方探索,衡州花鼓戏剧的困境依然存在,以至于演职员为生存,在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罢演讨薪”剧目,饱含无奈和辛酸泪,令人动容。

  可以说,破解衡州花鼓戏剧出路问题,是解决“罢演讨薪”的关键所在。为此,演员、演出公司和政府不能仅仅纠结于“18年未发工资”事情上,而应当共同谋划为当地盛名的花鼓戏找到出路。唯有让花鼓戏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从传统走进现代,才能既使戏剧重现生机,又顺势解决演职人员生存困境。

  从传统戏剧视角来看,衡州花鼓戏诞生于民间,许多剧目讲述的是古人的事,反映历史时代人们的情感和生活,因此多年不变的老面孔、冗长的唱腔已不能吸引观众的心。要重新赢回观众,花鼓戏不能只是“转企改制”转型,还要戏剧创作人员通过对观众心理的调查,反复研究,在不影响大结构的情况下,对花鼓戏进行重大改革,只有让观众从看戏中感到愉悦,体会到唱腔、曲调有变化,演绎的故事情节,就是现今社会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才能引起人们共鸣,吸引新的观众。

  值得关注的是,地方传统戏剧往往在城镇屡次受挫,有的甚至全免费送票,观众席也仅是寥寥几个人,但如果把花鼓戏舞台搭在农村,当地的群众那就会扎堆抢位置来看,且老人、妇女、孩子都看得如痴如醉。因此,花鼓戏演员与其上演“罢演讨薪”剧目,不如在当地政府主导下,走市场化道路,放下身段,立足农村,为农民多写戏,把根扎到农村,占领农村市场。或许就此闯出一条衡州花鼓戏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