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清理“蝗虫论”咒语文化?

15.11.2013  16:53

11月14日《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地铁官方微博日前发的一条文明宣传提示,因不合时宜地把“乱扔垃圾的乘客”比喻成“蝗虫”而引起网友热议,微博当天虽已删除,但这两天有关“蝗虫”的议论还在网上发酵。13日,北京晨报记者跟随保洁员走入地铁10号线,仅一天运营的76列车,黑色大垃圾袋就装了满满25袋,其中以小广告、口香糖、食品袋为主,仅小广告粗略计算超过5万张。

香港一家报纸2012年2月出现一版题为《香港人,忍够了》的广告,表达反内地孕妇赴港的立场,并暗讽内地人为“蝗虫”。(《云南信息报》11月12日)。蝗虫,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适应能力及破坏能力而给经过灾荒年代的人们以恐怖的记忆。作为中国人来说,谁都知道这个“蝗虫”比喻究竟所指何物何人何事,一旦有人将某类人比作蝗虫,则一定是一种极其恶毒的咒骂。其意指为,此类人如同蝗虫一样破坏了“”的生存环境,又如同蝗虫一样难以治理。

就小广告论,一开始是到处张贴的“牛皮癣”,后来则出现成打成摞的房地产广告,不仅是牛皮癣小广告的升级换代,更给小广告进行了“文明”的包装,而其实与手机短信中的“牛皮癣”有什么两样?这样一种并不怎么文明的强塞式小广告在地铁上发放,其带给地铁的卫生秩序混乱也就可想而知。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口香糖,在列车的扶手上、座位缝隙中,到处都藏着嚼过的口香糖。嚼过的口香糖究竟应当放到哪里,此常识恐怕任人皆知,然而就是有那么一些人连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都不愿意遵守,也就难怪会令管理方心生烦恼。

然而,制造垃圾,散发小广告,乱粘口香糖者,仍然不能被称其为“蝗虫”。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产生垃圾,有人的地方,也一定会发生不文明行为。从历史中走过来的列车车厢之垃圾污染,留给国人的是怎样的记忆?一旦挤成了“铁桶”,列车清洁人员一时无法进入车厢清理,那种车厢垃圾之规模又有多大?那么,是不是所有列车清洁人员,均可以咒骂乘客是“蝗虫”?内陆客被港人骂作“蝗虫”,而华人亦曾被某些外国人称作“蝗虫”甚至“黄祸”。这并非五十步笑百步,而是被歧视者咒骂更其被歧视者。作为中国人看世界来说,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列强“蝗虫”?

最后的责任被推给公司微博部“小编辑”,而小编辑又受哪些大编辑指使呢?大编辑又是领受了谁的意旨敢于对乘客及发小广告者开骂呢?

无论是地铁一方还是地铁公司的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做的是规范房地产商房产小广告发放行为,地方法律法规也可以对房地产及各类商业小广告加以“地铁公交火车等公共场所不得发放”的禁令,然而,任何一个涉及公共利益的地铁公司,谁授予了污名乘客及小广告发放者“蝗虫”的咒语权?

蝗虫论”本身就是一块牛皮癣式咒语小广告,谁来清理清理类似的企业咒语文化呢?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