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农村破败古建筑群亟待修缮保存

20.06.2016  22:59

 (江西广播网6月20日)  赣县吉埠镇枧田村三处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建筑,属于赣县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点之一,由于管理不善破败不堪,一些院落已经倒塌,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记载历史的古建筑,该由谁来修缮保存?赣州台记者沈汉华报道:
    今年47岁的村民邓正发告诉记者,吉埠镇枧田村有三座清代宗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村民们陆陆续续离开了宗祠居住。【出录音:现在大家没在这里居住,年久失修,尤其是有些瓦破了,没人拣,导致有些地方塌了。】
三座宗祠的房屋大部分为青砖高墙木结构,院墙已是残垣断壁,一些红石雕刻也有些风化脱落,但是门头上的石雕和房梁上的木雕却非常精美。【出录音:因为老祖宗花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精力建那么大面积的房子,真的倒了、塌了的话,觉得很可惜,我们希望我们后代能把进行维修,就是很难。】
目前,枧田村邓氏家族后人自筹了八九十万资金,正在对其中最大的一座宗祠进行修缮。69岁的邓钦林告诉记者,村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些老祖宗的遗产保护好,修缮好。然而,由于三座祠堂面积比较大,光靠枧田村邓氏家族后人的力量,心有余力不足。
【出录音:如果现在不马上去抢修,就面临倒塌。我们自己建,要这么大的资金,恐怕能力有限。】
赣县博物馆馆长郭云告诉记者,枧田邓氏宗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属于赣县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点之一,全县古建筑文物点有338处。【出录音:他不是我们的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他是我们的文物保护点,我们根据文物保护法,我们可以由当地居民自行筹资,进行修缮,我们文物部门可以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

记者手记:农村古建筑是一个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它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留住了它,就等于留住了这个区域的文脉。将农村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利用好,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更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