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杨斌圣31年如一日 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700余件

24.12.2014  11:15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12月23日南昌讯(记者 良保)有人说他“”,因为他31年来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从没挪动过,总是在“原地踏步”;有人说他“”,因为他31年来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被群众称作“乡村判官”。他就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杨斌圣。12月18日20时22分,享年57岁的杨斌圣不幸逝世。


杨斌圣下村为村民调解纠纷


杨斌圣下村为村民调解纠纷

  31年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00余件 为民挽回经济损失3600余万元

  宣风镇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商贸古镇,流动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口也多,而且由于地处边界地区,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做好定纷止争的人民调解工作尤为重要。

  1983年,26岁的杨斌圣退伍回乡,进入宣风镇政府担任司法助理员。31年来,杨斌圣始终坚持用真诚对待事业、用真情关爱群众、用真心化解难题,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那里,哪里有矛盾纠纷那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他累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00余件,有效遏制和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300余件,防止民转刑案件150余起;赴广东、福建等地为外出农民工维权,挽回经济损失累计3600余万元。

  杨斌圣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断创新调解理念,改进调处方法,春风化雨解民怨,和谐乡邻泯恩仇,谱写着一曲对待群众“有事就管、有困就解、有难就帮”的奉献之歌,即使被确诊为肺癌,但仍坚持边化疗边工作,自患病以来调解案子400余件,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深刻内涵,展示了新时期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拿了国家工资就应该为群众做事 没什么比群众利益得到维护更让人开心

  方绍宁是宣风镇法律服务所副所长,他亲切地称杨斌圣为“师傅”。那是2008年初,方绍宁调到司法所的第一天,他跟着杨斌圣去处理一起医疗纠纷,等事情处理完回家已是凌晨一两点。第二天上班,杨斌圣又带他去处理另一起纠纷,这次忙到了凌晨三、四点。

  “上了两天班,我就体会到这岗位又苦又累。”方绍宁说到,由于杨斌圣工作忙,家务、农活、孩子全托给了妻子,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他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就连父亲身患癌症去世,杨斌圣也因在外地办案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2011年3月,杨斌圣被确诊患上肺癌后,虽然领导强制他脱岗休息,但杨斌圣却闲不住,在疗养院住一晚就跑回来了。“现在虽然在家疗养,但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每天都吵着要去上班,还说拿了国家工资就应该为群众做事。”妻子江金莲心疼地说。

  “我能吃能喝能说话,疗养什么呢?”对杨斌圣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矛盾双方在自己的努力下变得亲如一家更让人高兴,没有什么比群众利益得到维护更让人开心。他一边坚持治疗,一边忘我地做着调解工作。方绍宁告诉记者,去年杨斌圣去广州复查的当天,他很是放心不下手头的工作,动身前的几个小时内还调解了两起纠纷。


杨斌圣群众工作室”遍布芦溪县、乡镇、村三级。

  杨斌圣精神遍地开花 160个“杨斌圣群众工作室”遍布县乡村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杨斌圣给自己所从事的调解工作制订了“七不原则”和“八字格言”的“行规”。“七不原则”是指“不坐卧铺、不住宾馆、不下馆子、不收报酬、不打的、不抽烟、不喝酒”,“八字格言”是指“严、慎、勤、德、公、廉、实、诚”。这个“行规”他从来没有打破过。他说:“只有自己站正了、站直了、站平了,调解起来才能正、才能直、才能平!”在多年的调解工作中,他还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套“六、七、八”工作法,并严格遵守。

  杨斌圣虽然走了,但杨斌圣的优良作风、弘扬其工作方法仍在。“挂了‘杨斌圣群众工作室’这块牌子,好比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我们,时刻提醒、鞭策着我们认真工作。”宣风镇排楼村干部易忠群说。从2011年开始,在芦溪县、乡镇、村三级同步建立1个县级、9个乡镇级、21个部门级以及129个村级“杨斌圣群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