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全盘解读“习式改革”:党政干部必读
人民网北京2月27日电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聊政事儿】日前发文关注“习式改革”,全文如下。
信息泛滥时代,权威的文章才值得深阅读。几经雕琢,数易其稿,上下联手,人民日报这五篇解读“四个全面”的评论员文章,不可谓不权威。规格无须重复,文章值得细读。继前面两篇重磅雄文之后,明天,第三篇——《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也将如约而至。
一加四格局,深意何在
之前的“聊政事儿”,我们就预告过,这组文章是一加四的模式,一篇总论,剩下四篇各谈一个“全面”。从这个布局也可以看出,党报解读“四个全面”,并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定位于把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讲清楚,把每个“全面”的内涵说清楚。
毫无疑问,每个“全面”的内涵都是深刻的,都是有着直接的问题导向和针对性的。眉毛胡子一起抓,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每一篇都有着重点,都是围绕着对每个“全面”怎么认识、又该怎样落实来阐述的。
事实上,我们不该忘记的是这组文章的副题,也就是“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换言之,这组文章的立意便是“协调推进”,既要讲清楚“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也要告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该如何贯彻落实“四个全面”。这才是之所以会呈现出一加四格局的重要原因。
党政干部必读,更必修
在昨天见报的第一篇评论员文章中,“四个全面”被定位为“战略布局”。正如盖房子,蓝图绘制好了,还得有施工方才行。既然是战略布局,就应该有落实布局的实施者和落实者。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施工建造,最大的主体,就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因此,这几篇评论员文章,党政干部不可不读、不可不研究。
具体到明天见报的三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干部更是主力。全面深化改革犹如一座大厦,有些改革是打地基,有些改革铺砖瓦,有些改革是架楼梯,一项改革出了问题,就可能会威胁到大厦的稳定程度。因此,干部怎么认识改革?有没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敢不敢涉险滩、啃硬骨头?能不能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文章回答这些问题,既是给领导干部一个明确的路线方向,也是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改革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这几篇文章,领导干部不仅必读,还必修。
理之所致,势所必然
目光回到三论。怎么认识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理之所致。正如评论员文章引用的中心句所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际上,在履新不到一个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央不断强调改革落地开花,凝聚改革共识,原因正在于此。
全面深化改革是势所必然。这篇评论最开始,就做了一道“赛程过半”的计算题——从十一届三中算起,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年;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算来大约也是30多年。这样的节点,这样的时势,给我们带来的,既是责任,也是压力。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是时代的必然,这是大时势。还有小时势:全面深化改革元年,80多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项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正化为新一轮改革声势夺人的大潮”。
既有认识论,也有方法论
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既有方向,也有目标;既有思路,也有关系;更重要的,还强调落实。正如文章所言,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
那么,第二个问题也来了,怎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两个词:认识论、方法论。
认识论是什么?就是“坚持系统思维,强调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片面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称为“全面”,就在于改革进行了30年,剩下的无不是硬骨头,牵一发而动全身。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肯定不行。要规避改革的碎片化,就必须“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
方法论是什么?就是“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特别要注意的,是找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国企改革为例。从哪里突破,从哪方面入手?中央首先便是严格规范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待遇。长期以来,央企高管“看不见的收入”成为社会质疑的焦点。不少央企高管薪酬与业绩没有挂钩,即使公司出现大幅亏损和业绩持续下滑,高管也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反而还拿着高额的薪酬。从这里出发,以上率下,规范国有企业收入秩序,健全约束机制,遏制央企腐败,便有了突破口。
如此分析,不知道各位是否读明白了中央的意图。在此,评论君也希望各位领导干部不妨静下心来,细细研读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