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苍生谋稻粱 ——记水稻育种专家钱怀璞

22.09.2015  15:40

  走进钱怀璞的办公室,格外引人注目的是摆放在桌上多年来培育的稻种和挂在墙上的稻秸:办公椅后的墙壁上垂挂着几十束稻种标本,办公桌右端墙上整齐地钉着用塑料袋装着的红米、紫红米、黑米等数十种大米标本,办公桌上放的、书柜里装的、墙上贴的,都是有关水稻良种的农业科技书籍和图表。它们以饱满和朴素的形态诠释着钱怀璞一生的工作,见证着这位育种专家、优秀共产党员的勤劳和艰辛、汗水和希冀。

  现年79岁的钱怀璞工作近60年,党龄33年,一直扎根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水稻育种工作,先后培育出经国家、省审定鉴定的早、晚稻新品种(组合)8个,其中4个成为当家品种或主栽品种,在全国16个省市415个县区推广,累计种植面积3.48亿亩,增产稻谷614.56万吨,圆了农民兄弟一个又一个吃饱、吃好、增收的金色梦。他也因此获得25项国家、省、市优秀科技成果奖,先后被国家、省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誉为芦溪农业科研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为了农民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

  “种田人吃不饱饭,作为农艺工作者,我很痛心,也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将以此生献给育种事业,让农民们种好田,多产粮。”——摘自钱怀璞1973年10月8日的日记。

  打开钱怀璞的工作日记,不难解读这位与种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艺师一生为了农民和农业事业的内心追求和人生情怀。

  天道酬勤。从1973年开始至1980年经过反复试验培育,钱怀璞呕心沥血多年选育的“73-07”稻种以高产、优质、抗病一炮打响,迅速在全国16个省243个市县推广,种植面积达8000多万亩。为了选出一个理想的株系,钱怀璞经常在三伏天里下到田里,对上万株稻穗进行数据记录,一株稻穗的数据数十个,一场实验下来光记录的资料就达一米多高。为了选种,钱怀璞用手将稻穗脱粒,一把一把地捋,一粒一粒地脱,通常要脱上几千粒,指甲剥裂了,指茧磨平了,谷子上的毛绒钻入口子,如针扎一样痛。当年的助手邱友祥动情地回忆说,有一次钱怀璞从田里把水稻挑到隔离区,不慎摔倒在田埂上昏迷过去,醒来后第一句话依然是问水稻运完没有。

  钱怀璞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将自己深深地扎在农村,扎在田野。他精心培育的良种不仅带来了农业的丰收,也带来了广大农民的微笑,更带活了萍乡的制种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毕生的理想 不懈的追求

  育种是一个非常辛苦的环节,除了要长期驻守偏远山村之外,更是要常年进行野外作业。在育种的关键时期,要日复一日地在水稻田里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几十年来,钱怀璞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南来北往,总是步履匆匆。

  在海南繁殖育种时,钱怀璞刚做完腰椎手术,腰上捆着个护腰下乡、下田。1994年钱怀璞在海南乐东县九所镇育种,在1公里的路程中,钱怀璞常常要抱住左腿蹲下休息7至8次才能下到田里,在田里选种疼痛发作时,站立不行就蹲着,蹲着不行干脆跪到田里爬来爬去。由于长期的劳累和野外水田作业,钱怀璞患了严重的风湿症、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病。即便如此,他也从没有停下攀登科技高峰的脚步,从1975-1998年的23年之中,钱怀璞一心扑在育种事业上。他先后在海南和广西南宁育种18次,一去就是半年,有15个春节是在那里度过的。

  永葆先进性 最美夕阳红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男满60岁可以退休。1996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钱怀璞还培育出了赣早籼48号、杂交有色稻“天丰优紫红”(武功紫红米)和“湛优黑70”(武功山黑米)。

  芦溪素有种植红米的传统,但由于秆高、低产、米质差等缺陷,原有的有色稻种逐步退出了农民的视线,然而老一辈的农民还是念念不忘“红米”的营养和保健价值。适应市场对特色农业的需求,钱怀璞抓住有色稻这个薄弱环节,抓紧时间选育父本,历经11年的南来北往,终于把常规有色稻转育成了杂交有色稻,实现了“三系”配套,育成了“武功紫红米”(天丰优紫红)特种稻。该产品目前正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产品销往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受到消费者和客商的欢迎。在杂交有色稻“天丰优紫红”的基础上,经9年11代杂交,又培育成功新的黑米父本“黑70”,现已试配成功一个新的黑米杂交组合“湛优黑70”(武功山黑米)。

  已是古稀之年的钱怀璞为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育新水稻品种,贡献了自己所有的力量。钱怀璞在日记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说在几十年的农业生涯中做了一点成绩,那也是属于过去。我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多培育出几个优质水稻新品种,不辜负党和国家以及农民对我的期望。”这就是一个农业工作者毕生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