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溯源: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 南北朝有雏形

29.10.2014  14:45

  中华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

  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

  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出自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有的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意听直截了当的忠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战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此赋体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谜的特征,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

  秦汉以后,此风更加盛行。汉代蔡邕的“曹娥碑题辞”,南北朝鲍照的“井谜诗”等,初具谜语雏形。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中就明确记载,“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并进一步解释,“谜也者,迴互其辞,使昏迷也”。北宋时期,人们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将诗句制成谜语悬挂于彩灯之上,称为“商灯”、“商谜”或“灯谜”。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乃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这就把当时灯谜的制作和特点概括了出来。因谜语创作大多设想曲折,寓意广泛新颖而别致,因而难以被人一时猜中,就像射虎一样困难,因而猜谜语又被称为“射虎”或“打虎”。现在人们猜谜语时所说的“打一物”、“打一字”等,都是由“打虎”转化而来。

  元明两朝,谜语继宋之后仍盛行不衰,蒙古族人照样爱玩谜语。明朝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其中有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

  到了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更是大行其道。人们追求谜语扣合的严谨,逐渐摒弃冗长拖沓的面句,崇尚以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面,加上谜材由原先的文字、事物、人名扩展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甚至俗语、中药、地名、书名等。极大地扩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提供和普及。

  到了历史的今天,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又获得新的生命。全国各地的猜谜活动蓬勃发展,各地的文化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群众性的灯谜组织,不少地区还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灯谜真正成为了扎根群众的艳丽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