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治理干部超配要防“隔靴搔痒”

07.01.2015  11:58

  昨日,中组部通报了专项整治超职数配备干部进展:“全国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全国超职数配备的4万余名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中,已消化15800多名,完成近40%”。(1月6日《新京报》)

  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年全国各地消化超配干部的招数。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严重超标,为消除超编现象,抛出了“50岁的人退二线”的曲线救国方法,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其局长解释为此为无奈之举的改革成本。山东去年9月一日之内免掉的四名省政府副秘书长中,3人身兼数职,即除了省政府副秘书长之外,还兼任其他职务。湖南湘潭采用的是“末位免职法”,对绩效考核排名末位的干部予以诫勉,连续两年末位的予以免职,通过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力度,腾出的职数用于消化超配干部。

  如此殊途同归的方式方法,似乎让全国民众看到了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中组部消化超配干部的决心,也通过40%这个数字看到了效果,但仔细想想,总感觉有点儿不对味。

  我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全国各地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有违公务员法,说白了都属于违规操作,面对违规的干部超配现象,却要以另一种违规的行为去弥补,孰对孰错一目了然。

  干部超配现象普遍,主要还是因为用人制度漏洞所导致,才让那些以权谋私、安排“自己人”的领导干部钻了空子,归根结底还是目前官场“能进不能出”、“领导说了算”凌驾于制度之上在作祟。

  如果制度卡控到位,监督机制能够真正起到作用,那么“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干部配备机制,又如何会出现如此庞大的超配干部队伍?

  一年时间消化掉40%的超配干部,其背后的成绩自然不说,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各地为完成推进计划,而采取的所谓的“措施”,其实无异于“隔靴搔痒”,解得了一时燃眉之急,能够让臃肿的超配数据暂时降下来,却无形中会产生吃空饷、“按下葫芦浮起瓢”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好干部超配问题。

  治理干部队伍超配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中央、地方政府上下一条心,将整治干部超配问题上升到法制的角度,严格执行好公务员法和干部提拔制度,进一步细相关法律制度,严惩违规提拔干部,违规虚设职务,违规任用“自己人”现象,不仅要清理超配干部,更需要搞清楚这些超配的干部到底是谁提拔、谁批准、谁考核等问题,不能一清了之。

  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让如此庞大的“超配干部”数据真正降下去,才能够从源头上杜绝干部超配现象的发生,才能让去职者心服口服,才能让民众拍手称快,才能为构建“能下能上、能进能出”的健康官场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