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揭“替考”真相 听卧底记者亲自说

24.07.2015  18:12

  卧底记者揭秘高考"替考"真相

  《鲁豫有约》高考那些事儿这期节目,从选题确定到联系嘉宾,吴雪峰是三个嘉宾当中最费周折的一个。“替考”事件的敏感,使得他,以及身边的团队都十分谨慎,很少接受采访。因为担心一旦节目播出会遭到反扑,究竟要不要来参见这期节目,吴雪峰的领导一直在犹豫,甚至在节目录制的三四天前还在考虑。但吴雪峰还是坚定地来了,这个年轻的大男孩很果敢,有股冲劲。他觉得真相应该被人们知道,最后他决定将卧底调查背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事件回放:

  2015年6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正在开展第一门语文考试,报社微信平台曝光一条“湖北个别高校多名大学生加入高考替考组织,目前多名‘枪手’正在南昌参加考试”的新闻,一时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15年6月7日下午2时许,有其他媒体报道疑似报社卧底记者吴雪峰发布一条暗访动态,内容是“倒数第五分钟如期被监考老师注意到,考完终于被带走,见了主考官巡视员提醒赶快抓人,省教育厅教育考试院的人也来了,最后被带到公安局,领导也来了,才表明记者身份,很安全,谢谢大家关心”。

  有人说高考是一个分水岭,也是人生的转折点。很多学生将高考视为自己迈入成人的一个阶梯,然而今年的高考“替考”事件似乎为这个人生第一大考试增添了一抹浓重的“色彩”。“替考”,打乱了众人看来较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平台的生态平衡,这样一个鲜少为人知的“组织”,我们为你揭秘!

   卧底”记者首次真人露面!

  吴雪峰,报社深度报道记者,2015年6月7日,“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在南昌参加高考”新闻事件的爆料者。他既是卧底,又是事件的爆料者之一。出生于1991年,是一个非常阳光,热情的男孩,看起来很像高中生。

  随着“替考”组织逐渐浮出水面,事件的后续处理未清晰,报社的领导对吴雪峰十分保护,然而吴雪峰面对卧底“替考”这件事,却表现的非常镇定。在这期节目录制前,当被问道是否需要一些变装之类时,他果断的说:“不需要,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危险的,他们为的仅仅是钱而不是杀人放火”。

  距离此次高考卧底替考事件过去一月有余,事件曝光后许多媒体都联系到吴雪峰表示要采访,但他大部分选择了拒绝,来 《鲁豫有约》是第一次真人出现在电视机荧屏前向观众讲述这件事情。

  从去年11月开始,吴雪峰与武汉一所知名高校的替考组织接头,并在随后半年的时间内不断联系,成为一名“枪手”。今年6月,吴雪峰进入南昌的高考考场,做完语文试卷在作文纸上写到:我是卧底此次高考的报社记者,并不想扰乱高考秩序,而是想以此调查替考组织背后的运作模式,揭露真相,希望此卷作废,请相关部门及时介入调查,谢谢。与此同时,场外记者主动举报他替考。

   冒险进行报道,吴雪峰对调查结果怎么看?

  7月7日,在距离吴雪峰卧底调查替考事件发生一个月后,江西省教育厅通报了南昌高考替考舞弊案调查结果。根据通报共处理涉案人员及责任人42名,其中公职人员22名。对于备受关注的6名替考组织者及中介人员,分别因为涉嫌伪造公民身份证罪和行贿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以及由检察机关立案查处,对于涉案的22名公职人员,分别进行了党内行政处分。

  节目现场,当鲁豫问到对于这个结果,是否达到吴雪峰自己的预期,吴雪峰说道:没有。他透露,在整件替考事件中,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但就目前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抓获的人物并没有十分核心的层面。

  “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是,可能替考组织背后核心的、利益链勾连最深的那个人,还是没有揪出来。现在处理的一些医院,招考办,职业学校,包括这几个替考的小头目、枪手,处分比较轻,真正的“大鱼”并没有抓到。可能这仅仅是江西省教育厅的一个通报,我希望媒体都要追问一些东西,希望官方部门能够及时给出一个回应。

  作为一名近距离卧底的调查记者,吴雪峰明白自己的第一目标是顺利进入考场。不同的是,他时刻惦记从替考组织处获取更多有用信息,为报道找到充分证据。然而这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他需要一方面掩护好自己的身份不被替考组织发现,同时还要想办法避开视线,将自己最新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传给后方。不断变化卧底替考者和记者的身份,成了吴雪峰面临的最大难题。

  同时,卧底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突发状况,好在有惊无险。据悉,调查组曾因一次与吴雪峰失联半小时而集体发狂,所有人都放下手中工作,报道总指挥一度安排好了摄影记者和司机去他住的宾馆附近打探,以防出现不测。所幸的是,吴雪峰只是当时急于将自己得到的重要信息发出而躲在厕所里编写,并在队伍出发前及时给予了微信回复。其实对于整个卧底经历来说,类似这样的惊险状况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

   现场讨论:调查行为应该考前停还是考后停?

  临考前五分钟,吴雪峰还特意数了好几遍准考证数字,生怕填错了。“填错了,老师过来发觉到了,万一注意到别的什么呢?那我就暴露了。”吴雪峰说,“我没打算说一进到考场就万事大吉了,我是要把整个流程走完的,为了报道的完整性。

  吴雪峰所说的流程,是指考生在考试开始30分钟后试卷有效这件事。对此鲁豫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现场几位嘉宾一起探讨如果是自己的团队去调查,是应该考前停止还是一定要进到考场。

  节目中身为同行的蒋昕捷说到,每年替考的报道都非常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记者进入到考场。“以前常规的报道是,从有人接头到看到有人进入考场前就完了,但你不知道背后是怎么搞的。买通监考老师等说法是无法取证的,当时身上没有任何可以监听,偷拍,或者可以录像的设备,只有我自己亲身体验、观察,这时候所有的信息来源只有我一个,万一出了点什么事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所以我必须要非常严谨地把整个过程走完。”吴雪峰如是说。

  身为同行的节目嘉宾蒋昕捷曾提到,过去媒体做这些暗访,有一个原则是不影响今年的高考,一般会在高考结束的那一天把新闻放出来,然而今年报社选择将新闻第一时间放出。

  面对是否会给考生造成影响的讨论,吴雪峰回答说,“一是我们想把报道顺利的发出去,同时也考虑到新闻伦理的安全,包括报道后续对整个事件的推进;其二是我们一直在主动配合警方调查,希望能够把这个报道推出去的同时提供线索,以便警方在考试结束后就已经把这些枪手一网打尽;另外一个是我个人的想法:在和替考组织6个月的接触过程中,他们一直强调自己能够买通公安,买通教育部门,买通民政部门,甚至能够凭空造出一个假人,那么他们背后肯定有幕后组织。背后的人没有出来,如果等到考试结束后再去报道,官方很有可能直接一口否认,说没有这回事。或者不仅是替考者,还有那些勾连的内鬼,那些幕后指使人可能全部都跑空了,你已经找不到任何线索了。

   后记

  我想很多人大概都经历过,那些挑灯夜战挥汗流泪的日子,那些为了自己的未知人生,而拼命与各路磨难做斗争的日子。

  正如节目中主持人鲁豫说的那样:高考的确是我们目前能够想到的,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我们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让高考制度能够尽可能的、相对的越来越公平,然后这个环境能够是尽可能的公平。

  离开前夜,吴雪峰有生以来第一次喝醉“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记得那天晚上下着大雨,那是第一次卸下包袱喝醉。喝酒到一半,我才想起给父亲打电话,他第一问我,还好吧。我说,很安全让妈放心。他说好,在干吗。我说在吃饭,他说好,好好吃,随即挂断电话,一如平常的信任。一个月后,妈还在说,以后别干这个,我爸打断笑着说,好好干,只是下次再有卧底这事,提前跟家里打声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