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江财人】乔铎: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人物简历】乔铎,男,汉族,甘肃灵台县,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学。任151新闻与传播班级副班长、学生团队视频拍摄文案负责人、人文学院2015-2016年学生会新媒体中心部委等。曾多次参加县、市级征文大赛,作品散见于《创新校园文荟》、《大山的童谣》、《成长的履痕》等刊物。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当代高校学生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2017年3月底,江西财经大学2015级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乔铎,收到了团结出版社的审批通过的消息,《青春遇到夏至》将在5月份左右正式和读者见面。
2014年在欧洲,习近平也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乔铎在自己的专业路上愈走逾开阔的同时,青春文学的梦想也开出了希望之花。
2014年下半年到2017年初,乔铎完成了这部对他来说意义深刻的青春文学。高中完成初稿,大学将其完善,修改多次,最终出版。
《青春遇到夏至》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通过用四大名著中人物姓名为代号来指代别人,将自己五年高中生活的故事串联起来。作者通过自己几年来征战高考的亲身经历,给我们抒写了一部青春校园生活故事,诉说了一段人生美好岁月的苦乐年华。
青春是痛着仰天长啸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身为95后的乔铎,在经历了两次高考的失败后,重新再战的他,文字成为他疏泄情绪的不二选择。
“除过课堂外,大多数都是晚上十一点写,写到一个故事完了就去睡。有时候真的写得快天亮了。感觉故事写圆满了,终于可以写下一篇章了,便准备去睡了,结果闹钟响了,才发现天亮了。把自己都逗笑了。”乔铎,这个有着1米78个子的文艺青年,常常戴着他的淡黄色鸭舌帽,行走在校园里。举手投足之间,捎带着文艺青年气息。回忆起那段时间的创作过程,他是这样说道,“因为自己为原型,又是同人小说,写的过程就感觉自己回到了过去一样,所有的感受完全是自己的体会,那种感觉特别真实。同人小说的话特别好玩,人物名字都是四大名著中的,自己也觉得有趣,也算是让自己把当年的遗憾重新过了一遍。那种说出痛苦的感觉真的特别爽,而听我说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创作过程酣畅淋漓。”
青春是种子的一片天地
乔铎从小开始就对文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和写作,多次参加县、市级征文大赛,作品散见于校园期刊、《创新校园文荟》、《大山的童谣》等文艺刊物,同时在17K小说网定期连载写作。
初中的一篇满分作文成为乔铎文学创作的一个契机。“记得有一次考试话题亲情,我换了一种写法,在初中写了一篇散文,老师给了满分,就从这篇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乔铎说道。从那之后,初中考试作文几乎回回满分:写作不断创新立意,平常阅读积累词句。乔铎回忆说,与那时初中语文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也是离不开的。老师推荐阅读的《增广贤文》是当时自己书包里常客。没事背背里面的格言、言语成为写作润色的重要来源。
高中便开始阅读长篇小说,第一次接触的校园小说是韩寒的《三重门》。“当时觉得自己也能写出来,但是高中三年,学校任务重,家长管得严,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能做,小说都是偷偷看,别提写了。”乔铎讲道,高中看韩寒的书籍较多,看他们从《萌芽》一举成名,自己对于写作的梦想愈发蠢蠢欲动了,也想有一天在哪里能写出自己的东西来。
而在关于未来事业方面,乔铎却表示:“我从一开始就只是想写故事,想给大家分享我写出来的故事,我的公众号也是这样。当做自己的爱好去发展,才会有更多的灵感来。如果当做事业,就开始考虑其他因素了,就像怎么销售书,怎么通过公众号营销,那么来的话,我是写不出来好东西的。写作就回变成我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爱它才去写。”
继第一本书的顺利出版,乔铎的第二本校园青春小说已悄然上线。“青春文学还是不变的主线。因为第一本是高中复读时写的,高中生不敢太多写爱情,也算是个遗憾。所以这次打算写写青春爱情故事。”乔铎表示,在自己大学毕业前夕,完成第二本书的创作应该没有问题。
青春永不散场
“青春是步入成熟前的一支序曲,疯狂过后才能够体会生活之不易,没有过疯狂青春的人,又能够拿什么来谈曾经的自己。”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张庆胜教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95后”们既令人羡慕,也更值得被“寄予厚望”。毕竟,代际的更迭,是社会不断更新和进步的最终力量。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在序言当中同样对乔铎表达了殷切的希望:“这也许就是90年顺利登上历史舞台的机遇吧。最近以来,已经连续看到一些期刊、报纸和出版社在推出90后作家了。希望他能加入这个行列,当然,这需要他再多经历和思考一些人生及社会的问题,要不惮于磨难,方可成功。(文/人文学院 罗琼 编辑/张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