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大论道》聚焦新时代绿色发展 卢福财蒋金法作客

27.12.2017  11:03

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诠释十九大报告关于推进绿色发展的内涵,《江西日报》邀请我校校长卢福财,党委副书记蒋金法,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谢花林,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肖文海做客江西日报《财大论道》栏目,围绕“学习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江西如何推进绿色发展”专题进行学术研讨。12月27日的《江西日报》B2版整版刊发了《新时代江西如何推进绿色发展》一文。全文如下:


新时代江西如何推进绿色发展


     

    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本期论坛邀请了江西财大的四位嘉宾,来共同探讨新时代的江西该如何推进绿色发展。

        本期嘉宾

        卢福财  江西财大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导

        蒋金法  江西财大党委副书记、博导

        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谢花林  江西财大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博导

        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肖文海  江西财大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博导

       

推进全域绿色发展  构建江西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卢福财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江西如何谋求绿色崛起?如何寻求产业复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课题。在新时代,绿色发展是战略定力,也是战略使命。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推进全域绿色发展是我省加快形成绿色产业体系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

        新时代需要新思路和新格局,风物长宜放眼量。绿色发展不是孤立的就绿色谈绿色,而是全域绿色发展,是把产业绿色化融入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之中来,关键是“一个体系、两大转变、三个着力、四项重点”。

        形成“一个体系”。在江西全域形成一个大绿色产业体系,多规合一,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构建绿色产业链,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形成大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实现“两大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还要把生态资本转变为发展资本,以绿色产业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构建“三个着力”。首先要着力构建绿色工业体系、绿色农业体系、绿色服务业体系、绿色文化体系;其次是着力优化完善生态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建立健全生态制度。同时,还要着力抓好城乡造林绿化、草场湿地保护、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工程,以资源增长、产业增效、人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绿色产业化发展水平。

        坚持  “四项重点”。首先要坚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强化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绿色产业“技术—产业—联盟—市场”的完整运行模式和机制,搭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和绿色创业服务基地,尽力实现发展与生态双赢不断扩大增量、优化存量,推进绿色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其次是坚持构建“绿色品牌”。绿色品牌形象是无形资产,是长久发展的保障,要尽力做响一批江西绿色产品品牌,做大绿色品牌企业。第三是要坚持建立“绿色标准”。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在全省范围,按照统一目录、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统一标识的方针,将现有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整合为江西绿色产品。第四要坚持  打造“绿色竞争力”。打造基于环境保护、绿色贸易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竞争力,其内涵集中表现在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三个方面。发展度指绿色竞争力的直接目标是产业发展和盈利,协调度指产业与环境并进退,持续度指竞争力的长期优势地位同产业可持续发展相联系。

        绿色崛起进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财政功能

        蒋金法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这个最大优势,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加快绿色崛起。江西绿色崛起方针的提出,延续了“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脉络,绿色崛起既遵循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又契合了江西新时期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绿色崛起的进程中,江西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由于发展基础的差异,江西在绿色崛起中依然存在短板:在绿色实践上,行动还滞后于理念;在发展导向上,面临经济平稳增长压力;在生态保护上,环境容量压力持续加大;在产业层次上,绿色产业比重不高;在生态机制上,探索创新主动性不够。

        省委主要领导强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绿色崛起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江西应在生态质量得到提升、生态优势加快转化、生态机制更加完善的基础上,发挥现代财政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的治理功能,加快我省绿色崛起。

        健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财政体制。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探索和完善流域、空气、森林、湿地、耕地等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保持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绿色崛起奠定体制和机制基础。

        努力提高财政收入绿色含量。当务之急要积极培植江西绿色生态产业,尤其是节能环保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环保节能产品质量门槛,辅之财政贴息、地方税收返还等举措。让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土环保节能企业脱颖而出。同时,通过政府股权投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等综合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我省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建立绿色财政支出长效机制。建立江西财政支持绿色发展的支出体系,确保财政环保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幅,加快推进“美丽江西”建设。覆盖生态补偿、绿色产业投入、生态环保治理等相关领域,建立和健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稳定和坚实的财政保障。保障空气、土壤、水等环境监测投入,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发布,支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提高绿色崛起财政支出绩效。开展生态补偿等绿色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整合循环经济、低碳发展、新兴产业、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品补贴等设立扶持绿色崛起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革“点对点”式直接补贴方式,更多地采用“拨改保”“拨改投”  等体现市场化原则的间接支持方式提高绿色崛起中的财政支出绩效。采取PPP、BOT、TOT等多种方式拓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稳定民间资本投资回报预期,鼓励和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发挥财政在生态精准扶贫中的支持作用。财政在生态精准扶贫中能够将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化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贫困地区提供长期发展动力。财政应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根据当地实际,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建立起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保护搬迁、生态补偿等手段,实现“金山银山”的减贫经济效益与“青山绿水”的长远生态保护双重成效,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

        挖掘新动能  构建新机制  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

        谢花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绿色发展,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有效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亟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挖掘新动能,针对性地构建以下“六大”新机制。

        绿色空间协同治理机制。优质生态产品需要绿色空间来承载。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山水林田湖草”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导致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统筹治理存在体制障碍。事实上,绿色空间治理既涉及不同职能部门间的横向关系,还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的纵向多重委托代理关系。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亟需建立绿色空间协同治理机制,具体包括构建政府和社会间的制度化沟通渠道、搭建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平台、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等,以协调纵横向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

        绿色产业激励相容机制。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强劲支撑。当前,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即传统产业如何成功转型?新式绿色产业如何培育壮大?生产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必然选择,需要强力的外界激励才能优化各主体发展绿色产业的行为。激励相容是能使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机制。因此,现阶段应着力构建绿色产业的多主体激励相容机制,在保护各参与主体基本利益的前提下,促进绿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绿色生产多元监督机制。绿色生产的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众多利益相关者,过度依赖政府单一的安全监管模式无法妥善监督各方行为。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而默认污染。因此,为实现生产的节约循环高效,亟需构建有效的绿色生产多元监督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相对稳定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为主要力量的监督格局。

        绿色生活示范倡导机制。促进公众接纳绿色生活观念并长期坚持绿色生活方式,对绿色发展的最终实现具有基础意义。观念障碍是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主要约束,只有当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公众才会积极主动地选择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因此,要通过构建有效的绿色生活示范倡导机制,促使公众接纳绿色生活观念、树立绿色消费观、承担低碳社会责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行动引导促进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敦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色行动,共建美丽中国。新时代为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提高社会各界参与绿色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亟需探索建立有效的绿色行动引导促进机制,以促进形成政府绿色领导、企业绿色生产、公众绿色生活的新格局。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随时会形成突发性的事件。实践中缺乏系统的应急响应机制,将难以规避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因此,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应该构建科学系统的应急响应机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走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

        肖文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江西最大的特色是生态,要把脱贫攻坚与充分发挥江西生态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实施绿色惠民,推进绿色扶贫、绿色共享、绿色共建,走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道路。

        创新绿色扶贫

        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重点界定水流、森林、荒地、滩涂等产权主体。在贫困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对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流域、碳汇等重点领域进行功能价值评估,创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技术条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适度提高贫困地区生态配额,探索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体系,有序推动生态产品在区域间流转。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助范围的贫困县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健全生态补偿制度,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大流域生态补偿,督促源头县制定保障流域水环境实施方案。引导和鼓励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采取资金补助、协作共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贫困县建立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挂钩机制。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行“主导产业+扶贫资金+合作组织+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模式。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引导鼓励贫困户以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及其他物权作价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组织的规模化生产。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资金,提高资金投入效果,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捆绑”在一起,调动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能动性,探索出一条“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聚焦生态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 

        建立绿色共享

        探索建立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生态环境指标统计和发布机制,健全优质生态环境资源的推广和共享机制。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逐步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适当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推进绿色空间共享,实施城市拆围透绿行动计划,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绿地配比要求,实现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开展城市设计、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

        对贫困县重点倾斜,鼓励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增设绿色、有机食品营销点,创建一批绿色消费示范点,促进购买和消费绿色、有机食品。加快实施电商精准扶贫工程,逐步实现对有条件贫困县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电商扶贫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商扶贫行政推进、公共服务、配套政策、网货供应、物流配送、质量标准、产品溯源、人才培养等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对贫困县倾斜,创建一批省级中小学“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农村、进公共场所等“六进”活动,实施低碳节能绿色流通行动计划。

        引导绿色共建

        引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办法》,首先在贫困县开展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公告制度、环保决策、会议的听证会制度和专家协助公众参与制度,推进公众参与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全面推进环境质量信息、企业排污信息、监管部门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建立环境保护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在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完善环境违法举报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规范发展环保社会组织,制定江西省环保社会组织行为规范指导意见,依法保障其行使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等权利。

        推广绿色营销。引导企业积极设计、生产受消费者欢迎的绿色产品,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引导批发、零售场所制定绿色准入标准,对贫困县重点倾斜,鼓励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增设绿色、有机食品营销点,创建一批绿色消费示范点,促进购买和消费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发展和丰富网络营销模式和内容,提高网络销售和购物比例,认真受理消费投诉,加大维权力度,促进形成有利于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

 

相关链接: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7-12/27/content_409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