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财记忆】孙传煃:江财·1978

01.10.2017  21:11

【人物简介】孙传煃,男,1927年2月出生,山东省威海市人。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解放济南、上海、福州、厦门以及坚守上甘岭等上百次战斗,和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以及美帝国主义进行了十余年的殊死拼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为世界和平血洒疆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60年任31军274团政委,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1965年从部队转业后,历任江西省财贸干部学校和江西财经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3月,因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管理生涯中,为江西财经学院的恢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学校授予教育终身成就奖。

历经坎坷   财贸干校山穷水尽

10月,是南昌市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江财人喜欢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来形容美丽的校园。10月2日,既是国庆节假日,也是江西财经大学官方规定的“校友返校日”。由于种种原因,更是因为天南地北二十多万江财校友对母校的眷恋和思念,不仅仅是这一天,其实整个国庆长假期间,结伴返校的校友都是络绎不绝。

今年恰值国家恢复高考40周年,又是江西财经大学78级学生毕业35周年,江西财经学院78级校友,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筹划值年返校聚会事宜。中国人常用“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形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更常用“知识改变命运”和“邓小平改变中国”这两句话来描述神州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为了了解江西财大的办学历史,笔者多次采访江西财院老书记孙传煃同志。聆听孙老的叙述,仿佛打开一部《江西财经大学校史》。回顾江西财经大学90多年走过的风雨征程,我不禁心潮澎拜,感慨万千,思绪联翩,神驰情往。

1973年2月,“文革”寒潮风头过去,江西大地稍稍回暖,江西省委下文恢复江西省财贸干部学校。远在九江专区武宁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的孙传煃先期回到南昌,他直奔江西省委财贸办公室主任方谦处,他要代表全体财贸干校教职员工向江西省财贸办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心里清楚,财贸干校的恢复,没有方谦同志的大力推动是难以办到的。财贸干校的发展,没有方谦同志的帮助,今后也是很困难的。

1973年3月,在武宁县的原财贸干校教职员工陆续返回南昌,投入重建学校的工作之中。此时的财贸干校,真正是只剩一块招牌了。由于在“文革”中,原学校一切被毁,复校办学遇到很大困难。但广大干部和教员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开展教学工作。没有办公场所,就租用八一饭店、军区招待所数间房间;没有居住处,教工及其家属就在郊区农村湖坊、罗家集、李家庄甚至在10多里外的新建县长堎等地租用民房,或者投亲靠友。孙老告诉我,他当时就在南站附近租用了两间民房,把一家老小安顿下来,李清荪同志则投靠在《江西日报》社的哥哥家。全体干校人生活条件很差,日子过得很苦,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以大无畏的精神,争分夺秒地工作,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从1968年财贸干校解散到1973年重建,由于相隔四年有余,学校对财经教育的发展现状知之不多,许多老师脖子上戴着精神枷锁,对重拾教鞭走上讲台都感到生疏了。为早日开展办学,学校领导带领一些同志奔赴南京粮校、山东财贸干校、烟台商校、湖南财贸学校、湖北财经专科学校等学校考察办学情况,学习办学经验,并收集了一批教材,为恢复教学创造了条件。1973年下半年开始,为解决办学无校舍的困难,学校领导决定出门办学。几年的时间里,学校先后在井冈山、庐山和吉安等地举办统计、会计等各类培训班30余期,培训干部数千人。

  “出门办学”是学校在这期间唯一的办学形式。在校舍无着、经费不足、教学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办学形式,收到了少花钱、多办事的效果,为正经历“文革”灾难的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孙传煃同志文革前担任江西省财贸干校党委书记,财贸干校复校后,担任校长。他四处打听,转辗千里,先后找到原校长范甫和原副校长鲁得忠,希望他们回到干校,再次合作,把财贸干校办下去。但是,他俩对办好财贸干校心灰意冷,不愿再回到干校来。财贸干校此时只有一个临时党支部,其他一切机构均未正式建立,确实有点“苟延残喘”,难以为继。

在财贸干校复校的最初几年中,校舍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国务院曾于1972年下达第28号文件,此后又多次下文,责令凡占用学校校舍的单位和厂矿企业应予归还原学校。学校根据文件精神,多次与占用原财贸干校校舍的单位交涉,以期收回原校址和校舍。几经周折,除江西省军区后勤部占用的作为“五七”家属工厂的三层楼房一栋、食堂一栋共1000平方米面积归还学校外,江西制药厂、江西柴油机厂和江西化纤厂占用的大面积校区和房舍无一归还。许多同志在交涉过程中,经常受到不良青年的辱骂和围攻。

冲破险阻   江西财院绝处逢生

1974年,在现南昌市青山路宿舍区,财贸干校批到了一块水塘洼地,由省财贸办拨款,建了第一栋四层楼的职工宿舍。孙传煃和方谦住在一个单元的上下楼。从此他们可以非常方便地谈论工作和交流思想了。

学校鉴于收回原校区、校舍毫无希望,在方谦同志的支持下,向江西省委呈请拨款,重建校舍和宿舍。孙老回忆说,开始,我们拟在京东方向江西教育学院附近征地建校,由于土地面积过小,只有70亩,觉得发展空间不大,只好放弃另选。孙传煃带着办公室和后勤人员有时乘吉普,有时骑自行车,跑遍了南昌市周边青云谱、湖坊、长堎、湾里、麦园、梅岭、下罗等地区,最后,经方谦同志拍板,选定在南昌市北郊下罗征地建校。经多次谈判,几经周折,南昌市城建委以(76)市城规字第127号文件批准江西省财贸干校以昌北新建县蛟桥公社下罗大队张家生产队公路北面一片荒山作为新校址(即今天的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校区北区)。到1978年底,学校建成校舍5000余平方米,有学生宿舍楼2栋、学生食堂1栋及少量附属用房。孙老感叹道: 我们终于重新有了自己固定的办学场所。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会议结束时,教育部长刘西尧的一句话惹怒了邓小平,他说,今年来不及了,招生会议已经开过了。邓小平说,再开一个,今年就恢复高考。会后5天,按照邓小平的意图,教育部重开了一次全国招生会议。

这个会议于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除讲话外,对招生具体工作抓得极细,他亲自看招生文件草稿,亲笔修改招生对象条件。招生文件初稿对政审规定得繁杂琐细,邓小平批评“很难懂,太繁琐”,他指示修改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而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由于第二次招生会议迟至9月底才结束,所拟文件还有待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之后还有层层传达部署、筹备组织等大量实际工作要做,所以决定把1977年招生工作推迟到年底进行,本拟恢复秋季入学的77级新生,也只能延至1978年春季入学。

1977年9月26日—11月3日,江西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鹰潭召开。会议传达了8月13日——9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精神,决定高校招生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考试的做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原则。成立了江西省招生委员会,黄知真任主任,莫循任副主任。

恢复高考的消息一见报,立即传遍城乡,高考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文革中离开校门的11届总计1000多万中学毕业生,更是如闻春雷,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新设立的各级招生委员会,从各个角落搜出尘封虫蛀的中学课本。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学习大复习随处可见,朗朗书声随处可闻,勃勃生机再现于校园学舍。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开始振兴。由于长期受“”的思想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严重破坏,江西省财经教育在经历了艰难的低谷时期后,财经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振兴财经教育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

  1977年12月29日,江西省财贸干校以(77)赣财干校第43号文件,向江西省革委财贸办公室党委提出建议,要求在江西省财贸干校的基础上恢复江西财经学院。1978年3月10日,江西省财贸干部学校以(78)赣财干校第11号文件,向江西省革委财贸办公室递交了《关于呈请恢复江西财经学院的报告》,进一步阐明恢复江西财经学院,培训大批财经干部,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也符合国务院《关于1978年教育事业计划说明》中指出的“要恢复和新增一批师范、工科和财经院校”的建神,并说明恢复江西财经学院已基本具备条件。省财贸办主任方谦同志非常支持江西财经学院的复校工作,六天之内,省财办讨论通过并向中共江西省委写了报告。方谦同志还领着孙传煃一道去找了省委书记杨尚奎,征得了他的签字同意。又过了六天,江西省委办公厅批转江西省革委办公厅组织省计委、省财政局、省文办等单位会签。为了加快会签的速度,孙传煃中午顾不得吃饭,蹲守在一位老首长家门口,此举感动了他的夫人,很快走完了会签的程序。那个时候,支持江财复校的人很多,但是也有一些领导不支持江财复校,他们认为江西有个财贸干校或者财校就足够了,做个会计,收个钱,记个账,中专生足够了,还用得着办财经大学吗?况且,以江西的财力也承受不起呀。

1978年7月6日,江西省革委以赣革会(1978)80号文件《关于恢复江西财经学院的请示报告》报国务院审批。报告提出“为适应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扭转财经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拟在江西省财贸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恢复江西财经学院”,恢复后的主要任务是“为我省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又红又专的财经管理专门技术人员和研究人才;规模为1200人;目前设置4个专业,到1980年再增设两个专业(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各专业学制均为四年”。

  拿到省革委的报告,派谁去北京办理呢?当时,对孙传煃来说,很费一番脑筋。经过文革,身边人才缺乏,而且派性对立。他想到了李清荪和涂叙枣两位同志,派他们去办理此事,一定能够办好,因为他们办事认真,头脑灵活,而且在北京有熟人帮忙。但是,孙老曾说过,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俩作为造反派,批斗过孙传煃。我问孙老,你不记恨他们吗?孙传煃笑了,他说,经过文革,谁和谁之间没有一点磕磕碰碰。为了早日恢复江西财经学院,现在大家需要的是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团结起来向前看。

  李清荪和涂叙枣领受任务后,深知此行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必须抢占高考招生之前实现批复的先机。在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申报过程中,他们努力做到两点,一是耐心沟通,打持久战,做到使审批经办人员,对他们的申述理由与愿望入耳、入脑、入心;二是要突出讲全讲透我校恢复财院办学的基础及优势条件,一是校舍条件,当时我校已建成能容1200人的配套新校舍;二是师资条件,我校虽经多次变迁,但师资并未流失,且都集中保留下来;三是办学经验,我校(老财院时期)有曾经招收过三届本科生,直到毕业分配的历史,具有一定的高校办学经验;四是特别强调我省当时没有一所财经专业院校,难以适应全省经济工作的发展需要;五是江西省委、省革委对江西财院复校工作大力支持。通过隔三差五的拜访,多达十余次的沟通交流,最终得到了有关部委的表态支持,不仅同意审批下文,而且在下文前还给了我校当年招收200名本科生的指标。同意在江西财经学院正式恢复前,,先行以大专班名义招收入学,待学院恢复后再转为本科生。至此,江西财经学院恢复已成定局,只等批复下来。

1978年10月31日,经过江西省革委教育组、省计委同意扩招的总共302名本科生正式入学,寂静荒芜的下罗山岗从此有了青春讯息和朗朗书声。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以(78)教计字第1427号文件正式批准同意在江西省财贸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恢复江西财经学院。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江西财经学院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背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驶入了迅速发展、超越前进的快车道。昔日那狭小的宿舍,简陋的教学楼、满目荒芜未具规模的校园,已成为历史和记忆,如今的江财校园里桂花飘香、幽香雅静,到处洋溢着盎然生机。现在的江财已经成为一所财政部、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知名高等财经学府,稳居财经类高校的第一方阵。

聆听孙老的口述历史,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分,这正是:历尽坎坷,财贸干校山穷水尽;冲破险阻,江西财院绝处逢生。(图文/周洪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