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应有爱、有责、有担当——记“全国优秀教师”罗永明

17.04.2015  18:27
    一走进罗永明教授的办公室,摆满书籍的书柜最为显眼。仔细观察,以“天然药物”类专业书目居多,书籍摆放并无规律,经常翻阅的痕迹显而易见。面对记者,衣着朴素的罗永明教授温和随意、淡然处之,总是有问必答、有疑必解。   罗永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西中医药大学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化学”学科带头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理事、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天然产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审专家,《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外多本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      扎根讲坛 一片爱心育桃李     “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又红又专的学科带头人”……从1982年毕业留校至今,罗永明教授已扎根讲坛三十余载。这一项项荣誉,一块块“金子招牌”,正是他献身教育事业、用爱心培桃育李的最好见证。   “对我而言,把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正是教育的乐趣所在。”谈及人才培养,罗永明分享着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他表示,有些学生在入学之初,并不是那么优秀,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方向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这时,有效地引导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坚定专业信念,明确学习和研究方向,是教师教书育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罗永明教授注重将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前景,揉和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专业的特点及其社会责任,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至今,罗永明教授已成功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这些学子大多已走上工作岗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因爱方知有责,有责方能育人。立足高教三十余载,正是怀着对学生的关爱呵护之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罗永明教授深受学生喜爱,赢得了社会及他人的广泛赞誉。在学生心目中,罗老师是一位非常细心、有耐心、专业精通的老师。药物化学专业的林凤祥同学是罗永明教授正在指导的研究生。在他眼里,罗老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思路和方向非常明确,教学耐心细致、精益求精、要求严格,总能及时为他答疑解惑,指明方向,是他心目中的“学术权威”;在生活方面,罗老师非常朴素,待人接物很亲切,言语之中很幽默,同学们都愿意亲近他,愿意与他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甚至包括个人情感生活。   长期以来,在罗永明教授的亲自带领和坚持下,在其学生所在的实验室形成了独特的科研文化氛围。每逢周二,在他的主持下,其研究生都会聚到会议室里,准时召开科研进度报告会和研讨会。同学们会逐个汇报科研进展情况及相关问题,并参与共同研讨,他在旁及时指导,授业解惑,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每一年的“五一”劳动节,他都会带着同学们走出校门、走向自然,爬山、游玩,帮助同学们在繁重的学习、科研之余,开阔视野,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也很好地促进了同门之间的情谊。2011年,罗永明指导的付辉政同学所撰写的《番石榴叶的化学成分研究》获全省优秀硕士论文表彰,这是我校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学位论文。   “参加工作30多年,最让我骄傲的还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刚进来的时候并不太优秀,各方面都还有待提高,可是当这些学生研究生毕业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同样可以和重点大学的学生竞争。有很多我的研究生在美国读博,在协和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读博。”谈及学生们的成就,罗永明教授与其一贯的淡然判然不同,感慨、自豪之时,不断为同学们点赞。   精于研究和探索是罗永明教授的一贯特色。教学实践中,他还深入研究新时期教育教学理论,为促进学校教学发展积极努力,积极参与的产学研结合培养中药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他还是国家教育部2007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主持人。      潜心科研 不懈追求结硕果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7项;先后主持或参加了4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国家级课题25项、省部级课题11项;主编或编写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近年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这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一串串“含金量很高”的数字,承载着罗永明教授三十余载在科研上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攀登。   谈及一系列荣誉,罗永明教授一语带过。问及获奖感受,他淡然一笑。“科研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我经常和学生们强调,对待科研,要有科学精神和研究思维,要潜下心来、扎扎实实搞科研,重视研究细节、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直以来,罗永明教授在长期从事《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中药化学专论》、《中药分析》等本科及研究生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还致力于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开发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从草珊瑚、茶芎、四块瓦、栝楼、油茶、茶色素、彭泽贝母等20多种具江西地方特色中草药中分离鉴定了数百种化合物,其中发现新化合物逾百种。   “专业教师必须要有研究精神,从事科研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师从“草珊瑚之母”、植物化学专家熊文淑教授的他,对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高校教师有着双重身份,教学和科研缺一不可,但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将科研融入到教学中,带着实践去上课,在研究中反复论证、加以提高,教学才能做到有体会、有见解、有评价,学生才会信服。专业教师搞科研,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他的学生表示,罗老师的课堂从来不缺乏案例分析和研究对比,他总是能够举一反三、化繁就简,精确的专业数据信手拈来。偶尔,还会对书中的某些实验数据提出质疑,原因在于他已在课堂之外的研究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这种基于研究、源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正是他在攀登科研高峰路上的不竭动力,也是他敬业乐业、教书育人的制胜法宝。   在同龄人当中,罗永明教授所取得的业绩是骄人的。而他总是认为,正是领导和同事们的亲切关怀,尤其是老一辈专家教师的榜样和教诲,政治上的敦敦教导,业务上的悉心传授,工作上的严格要求,生活上的关心照顾,使他扎根三尺讲台,献身科教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来,不仅体验到攀登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更感悟到人民教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职业,教师是值得人们终身奋斗的神圣职业,立志为之奉献毕生。      热心盟务 参政议政有担当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江西省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连续两次荣获省政协优秀提案表彰;积极参加民盟江西省委组织的重点课题调研并撰写提案2件……这一个个光荣头衔,一件件优秀提案,反映的是罗永明积极参政议政、热心社会活动、勇于担当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作为政协委员,罗永明表示,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相关专业领域开展调研,积极履行职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政协委员的基本职责。在担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十分注重社会调研和视察,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反映社情民意,提交了大会发言2件、提案46件、联署提案愈百件,数十次接受相关媒体的专题采访。罗永明曾经提出,在现有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应尽快制定我国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规划,让中药走向国际市场。他的提案引起了很大反响,如今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已一一落实,中药产业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和关注。   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项目核心专家,罗永明还参加了“十五”国家攻关计划重大项目“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撰写了近20万字的研究报告,为国家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制订以及相关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做了一些基础工作。   “参政议政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运用所学知识服务政府决策,帮助改善民生,为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尽一己之力,也是我的乐趣所在。”担任省政协常委或委员,罗永明每次提交提案5件以上,积极参政议政和反映社情民意,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努力建言献策,大会发言1次,获优秀提案1项、最具影响力提案1项。作为省政府的特约监察员,在民主监督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撰写了《弘扬中央苏区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文章。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工作,曾多次组织和参加科技下乡、义诊等活动。201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作出决定,对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二次会议的50件优秀提案进行表彰,罗永明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高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管理的建议》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这是他担任省政协常委以来第二次荣获优秀提案表彰。   同时,罗永明还担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省委常委、民盟江西中医学院委员会主委。作为一名党外干部、民主党派校基层组织负责人,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发动并组织盟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积极参加民盟省委会组织的各种党派活动,组织民盟校基层组织开展学习考察、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6月,他带领学校的若干民盟骨干成员参加了在宜春开展的“湘赣民盟携手共促中医药事业发展——专家义诊调研活动”,获得了民盟省委会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访谈之余,罗永明的一项爱好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风光摄影,罗永明还热情地邀请记者一起欣赏他的作品,交流自己的拍摄心得。“这些照片都是在外出调研考察时顺手拍摄的。我只是把摄影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浅尝辄止,陶冶情操即可。我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任何事情都不允许改变这一点。”翻看着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淡然之中,透着一种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