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家庭沐浴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阳光

28.05.2014  18:05

在春节走访慰问期间,我们感受到我县城乡贫困家庭困难仍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摸清当前全县城乡贫困家庭的基本状况、致贫原因,探索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之道,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深化“三送”工作,我们采取入户调查、座谈了解等方式,对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梅江镇和黄石镇的贫困家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作了一些初浅思考。

城乡贫困家庭基本现状

通过对黄石镇15个村135户农村贫困家庭、梅江镇8个社区62户城镇贫困家庭(共197户城乡贫困家庭)进行调查摸底,发现我县城乡贫困家庭存在以下特点:

家庭人口“两多两缺”:患病(残疾)人口多、就学人员多,缺青壮年、缺劳力。贫困家庭普遍存在青壮年劳动力缺少的状况,如在黄石镇135户贫困户中,主要劳动力缺失或丧失的家庭占总户数的89%;贫困家庭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长期患重病的人较多,如在黄石镇走访调查的135户贫困户中,因病(残)致贫的有130户(占96%),梅江镇62户贫困家庭中,因患病、残疾致贫的有42户(占68%)。同时,贫困家庭对下一代教育比较重视,就学人员比较多,一个贫困家庭2—3个在校生的情况比较普遍,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生存状况“两多两少”:依赖型多、自立型少,“蜗居”者多、“安居”者少。多数贫困户难以自力更生,多依赖于政府救济、社会帮助。如梅江镇62户贫困户中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的14户,占23%,靠亲属接济的10户,占16%,靠政府低保金或“三无”补助的38户,占61%;贫困户普遍住房条件差,如梅江镇贫困户住廉租房或福利院的19户占30.5%,租房或者借住亲戚家的33户,占53.5%,自有住房仅占16%。黄石镇135户贫困户中,住土瓦房的75户占55%,住危房、无房户的13户占8.9%,住砖混房的44户只占33.2%。

家庭劳力“两低一少”:占人口的比重低、文化程度低,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少。贫困户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不足10%,如黄石镇135户贫困户有人口258人,其中劳力只有15人,所占总人口比例极低,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有95户,占总户数的70.3%;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寥寥无几,黄石镇有7户(占5.2%)、梅江镇有6户(占8.1%)贫困家庭参加过县乡举行的技能培训班。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无一技之长,就业能力低是贫困家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家庭就业“两窄一低”:获取信息渠道窄、从业门路窄,发展特色产业或者外出就业者比例低。贫困户大多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和能力较差。受访中,有154户(占78%)贫困家庭不清楚企业最新用工需求;从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来看,在本地从业的占90%以上,如黄石镇贫困户258人中仅有7人外出务工,而且大部分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很少。

从家庭收入、经济来源、家庭人口、增收途径等综合因素分析,农村贫困户与城镇贫困户存在一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困程度上的差别。在城乡发展二元化的背景下,农村贫困户普遍比县城贫困户生活更困难;二是生产要素上的差别。农村贫困户一般都拥有农田等基本生产要素,只要勤恳劳动,可以解决生存所需的吃饭问题,而城镇贫困户则没有与生俱来的生产生活资料,即使有一定的收入,但由于高物价、高房价,他们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的基本生活,生活条件很难得到改善。三是致贫因素上的差别。除了因病(残)、因灾、缺技术等共同致贫因素外,农村贫困家庭突出表现在劳动力短缺严重,受教育程度低,而城镇贫困户劳动力更为充足,受教育程度更高,但缺技术、缺就业门路。

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分析

走访调查发现,因病(残)致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因缺少劳动力致贫等因素是城乡贫困家庭致贫的普遍原因,但农村贫困户和县城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略有不同。

因病致贫。当前,尽管实行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社会医疗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病患者家庭的困难。一旦家庭成员患有大病、重病、残疾或老年性疾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或药物维持,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久而久之必然造成所在家庭生活困难。一些贫困家庭成员患病甚至采取“以拖代治”的方式,小病拖、大病扛。结果病情加重,造成“越穷越病、越病越穷”恶性循环。如黄石镇陂塘村24岁的郭宁辉母亲早故,大学毕业后在湖南务工,每月收入4千元左右, 2013年3月其爷爷突发心脏病,花费3万多元后死亡,其后9月其伯父(无子女)又突然死亡,办完这两人的丧事后,本以为可以安心务工,但不久其父又发生交通事故,出院后中风,以致他一边打工一边照料父亲、为父亲治病,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农民患有重病,虽然医保能报销部分,但余额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担。如黄石镇罗屋村的老支书温显煌,去年其妻突发脑出血,花费8万多元,至今未痊愈,后续治疗每月需要几百元药费,导致因病返贫。此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口,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如梅江镇博生西路居委会的许亮,患鼻咽癌,和11岁儿子租住55㎡的廉租房,因为患病失去劳动能力,父子二人生活全靠亲属接济。

因灾致贫。主要是指因各种自然灾害、车祸、丧偶等事故发生导致贫困。在黄石镇,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有3户,占被调查户2%。因灾贫困是导致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于这种类型的贫困,脱贫速度慢,是一种比较难以改变的贫困。如黄石镇山梓村的郭家福,去年家里发生一场大火,多年积蓄和成果毁于一旦,目前只能借住在庵里;梅江镇江东居委会曾小红,其丈夫早年病故,上有70岁的母亲,下有20岁的儿子,母亲年老无劳动力,儿子尚在读书,一家三口全靠曾小红每月售车票的800元工资维持生活。

因学致贫。此类家庭大多虽有些微薄收入,但有一个或多个子女同时就学。目前,高中生每人每年学费和生活费大约需要七千元,大学生每年学费和生活费在一至两万元不等,如此一来,高昂的就学费用给这些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如:黄石镇罗屋村的温九保,之前靠种地为生勉强度日,但自从儿子温石林就读江西师范大学,每年3万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着实让人犯愁;梅江镇城南居委会的易容仙,夫妻双目失明,大女儿智力障碍,小女儿正在读大学,家庭经济负担沉重。

因孤致贫。部分贫困家庭属于孤儿或孤老,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子女没有很好履行赡养义务,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梅江镇中山南路居委会98岁的卢生平,年老体弱,常年卧床,又无子女赡养,仅靠每月400元低保金维持生计;城南居委会何清生是个14岁的学生,父母双亡,寄居外公家,依靠每月700元的孤儿补助生活。在被调查的梅江镇62户贫困家庭中,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抚养、赡养人的“三无”人员,共15户,占贫困户的24%。黄石镇石子头村谢龙秀的儿子外出务工,10多年来下落不明,现自己年老,生活没有了依靠,导致贫困加剧。

因缺劳力致贫。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人口多,但劳动力少,众多家庭成员仅靠1—2人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如黄石镇陂塘村郭运生,早年在龙岩从事挖煤作业,每年收入4万多元,但时间长了患尘肺病,长期吃药,无法劳动,家庭十分贫困。梅江镇社区也存在不少困难群众,因家庭成员年老或年幼体弱,全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失去了外出务工挣钱的机会,只能依靠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在家务农过日子,难以脱贫致富。

6、因缺技术致贫。这在农村表现更为明显,在黄石镇农村贫困户中,文化程度低是致贫的重要原因。文化不高导致观念落后,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外出就业,把希望寄托于“老天爷”风调雨顺或依靠国家支援救济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如说陂塘村低保户郭水保,娶了老婆,生了女儿,老婆认为他是文盲,不好沟通,又没攒钱能力,结婚后又跟别人走了,至今下落不明,生活十分贫困,只靠政府救济。同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地不足,也是农民不能脱贫致富的一个原因。调查中发现,黄石镇人均耕地仅有0.6亩,加上文化素质不高,不能适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从事单一水稻种植获得的收入自然很少。如黄石村山塘组王福洲,老婆是哑巴,自已无能力经商和外出,只得在家种地,但土地太少,很难脱贫。

促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对策建议

针对全县贫困家庭情况,应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着眼推动贫困户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标本兼顾,促进城乡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

大力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强化贫困户基本生存保障。

大多数城乡贫困户发展底子薄、致富能力差,甚至基本的生产生活都难以维持和保障。因此,必须把保障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作为基础,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钱治病、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对低收入家庭的补助办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增长形势,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医保报销等标准,确保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将孤、寡、病、残等特殊原因造成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加强贫困家庭的养老保障。二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对贫困家庭在看病、入学、住房等方面实行特别扶助政策,着力解决贫困家庭的就医、就学、住房难等问题。建立城乡贫困户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完善大病救助政策,为贫困户建立个人档案,办理看病优惠卡,通过全免挂号费,减免住院治疗费等,减轻其负担;采取减免学费、提高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增加教育贷款的年限和数额,提供助学金等措施,扶助贫困户子女入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使无房的城镇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三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形成政府部门、慈善机构、社会组织、商业保险公司等共同参与的扶贫帮困新格局,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上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如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不力,要采取道德和普法教育先行、司法援助介入的方式,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由法院强制执行。

大力开展就业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就业创业能力。

加大培训投入,推行贫困家庭免费培训制度,实行贫困户培训、政府“买单”的模式,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一是立足本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产业知识培训。依托宁都县赖村镇奥帅脐橙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等24个创业孵化基地、森旺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分批次组织贫困家庭人口开展三黄鸡养殖、脐橙种植、席草栽培等产业知识培训,提高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能力。二是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务工实用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我县工业园区企业、田头镇农民创业园、县职业技术学校等资源,建立贫困家庭务工技能实训基地,定期开展机电、修理、家具、服装、餐饮等实用技能培训,争取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三是顺应市场经济要求,开展现代经营知识培训。利用县乡党校、送科技下乡、手机短信平台等,开展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用好“三送”工作结对帮扶网络,推动“三送”干部向所联系的贫困户传授经营知识,提高其竞争意识和适应市场的信心、能力。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

一是调整三次产业结构。鼓励全县1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家庭参与产业经营,发挥600余名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双带”作用,因地制宜引导农村贫困户改变广种薄收的经济模式,调整种养结构,以我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产出效益;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引进鸿业制衣大型服装企业等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贫困家庭人口进县工业园就业。引进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针对部分贫困家庭外出不便的情况,借鉴长胜大坪村农民创业园经验,引进珠绣加工、串灯泡等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实现贫困家庭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业和顾家两不误。二是建立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贫困家庭人口广泛就业奠定基础。如,探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信息发布网络,一方面建立县电视台、“96333”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依托县、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就业创业服务室,为贫困家庭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咨询、资金信贷和技术指导等服务。三是强化金融贷款服务。发展生产、促进脱贫致富,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家庭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较困难,更别论依靠自身的力量扩大再生产。因此,要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政府服务深入贫困家庭群体中,出台对低收入群体贷款进行倾斜的金融政策,加大小额贷款对低收入群体发展生产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解决扩大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的问题,解除制约他们增收的瓶颈。(中共宁都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余路晓)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