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房变宾馆贫困户变房东 乡村旅游成江西扶贫利器

30.10.2015  13:41

8年前,丫山是一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原始山区村落。8年后,荒弃的土坯房成了星级宾馆,原住民转化成了景区的全职员工,丫山也摇身一变成了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藏在深山中的“九成山舍”更是一房难求。

人民网大余10月30日电(记者 秦海峰)乡村是扶贫攻坚的最后堡垒,也由此成为旅游业赖以支撑、藉以繁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西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特困片区成了旅游景区,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藏在大山深处的丫山景区

清晨起床,从丫山之巅的九城山舍,拉开窗帘眺望远方,青山逶迤,层峦叠嶂,尽收眼底。蒙蒙薄雾中,山下的大龙山村大喇叭里“东方红,太阳升……”曲调在群山中久久回荡,传到耳边,让人顿生祖国山河壮丽多姿之感慨。

九成山舍依山形地势而建,掩映在丫山之巅挺拔茂密的杉林之中。走出屋外,沿着依山而建的步行道拾阶而上,周围浓郁的山野氛围和时尚气息浑然天成。这个度假别墅群和山下的大龙山村一起成为江西大余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急先锋”,引得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

八年前,丫山是一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原始山区村落。八年后的今天,荒弃的土坯房成了星级宾馆,原住民转化成了景区的全职员工,丫山也摇身一变成了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藏在深山中的“九成山舍”更是一房难求。

近年来,赣州市大余县丫山风景区在规划建设中,创新运作模式,为大龙山村全村48户贫困户172人提供了全新的稳定收入来源,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增收,进而脱贫致富的旅游扶贫新路径。

没想过我们也当上了房东,家里没人住的土坯房现在变成了‘金饽饽’,一年有7000多元的租金。”近日,大余县大龙村村民罗光斌和丫山景区签订了租房合同,加上夫妻俩在景区的务工工资,一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

罗光斌所说的租金实际上是丫山景区农家旅馆的收入。像罗光斌这样“土坯房变星级宾馆,贫困户摇身变房东”的在大龙村一共有78户。由景区提供住宿设施,镇政府对土坯房进行改造,以每间每天100元的价格租给游客,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租金收入其实只是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后,贫困户脱贫致富7种增收渠道中的1种:土地和林地流转,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景区建设施工,人均每天收入80元;景区岗位,月人均收入2200元左右;农家餐馆,人均月收入2200元以上。此外还有农产品销售收入等等。

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赣南老区农村“乡、野、土”变成了“高、大、上”,贫困户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到目前,大龙村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村民总数的80%,其中有20多户贫困户捧上了乡村旅游的“金饭碗”,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在乡旅发展进程中,我们坚持为村民美化房子,改变样子,增加票子,培养孩子。山区80%的原住民已转化成了景区的员工,农民促成了丫山完美的乡旅产业链。下一步,我们将探索一条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治理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物质与精神双重脱贫的难题。” 丫山景区创始人唐向阳对人民网记者表示。

无独有偶,在大余县新城镇周屋,借助“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名声,这里的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漫步景区,一个个古朴精巧的小铺子、小作坊格外醒目。村内及周边的老艺人,重拾沉寂多年的传统工具,再现做篾器、打铁、大米果、竹罾打渔等十多项赣南民间古法技艺,引得游客流连忘返。

目前,周屋村共有8户贫困户参与经营农家乐,6户经营特色农产品,13户从事旅游点上的保洁服务,3户被聘为管理员,通过各种渠道,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至5万元的收入。

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结合 一加一大于二

大余县的乡村旅游扶贫是江西省乡村旅游扶贫的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西乡村旅游在全省遍地开花,特困片区成了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结合,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宜春市靖安县古楠村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把村民手中的山林、田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经过3年的发展,合作社已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户共同发展乡村旅游。村内的“亲子游、花卉观赏、民俗体验、生态采摘、农家餐饮”等产品已在省内外小有名气。

2014年,古楠村实现旅游接年待游客1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00余万元。

新余市昌坊村把村庄当企业来经营,推行土地流转,将全部土地由公司统一租赁经营,吸收村民入股,村民变股民。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搭建多种就业平台,帮扶解困致富。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本村、周边及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500余人就业问题。2014年昌坊共接待游客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0300元,比没搞乡村旅游之前翻了一番。

今年前9月,昌坊村接待游客人次已超过60万人次,同比增长20%,村民不需要到外地打工,而是在家门口景区就业。

乡村旅游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具有天然的联系。因为有了旅游,农业会变成一个好产业、乡村能成为一个好地方、农民可成为一个好职业,乡居必定成为一种好生活,扶贫也找到了一种好方式。”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丁晓群表示。

据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测算,江西省大约有2000个贫困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约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0%;全省具有旅游服务能力的贫困人口约为200万,约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73%。

十三五期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大约50万有旅游服务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约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8%。

江西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和2014年,全省一共减贫150万人,是历史上减贫力度最大、老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但由于种种原因,革命老区发展依然落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发展条件差、脱贫难度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14年底,全省仍有276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发生率7.7%。

江西省被誉为“红土地”,当时革命根据地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现在很多贫困地区拥有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再加上不少贫困地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土壤没有污染,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

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多样化的产品,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章康华表示。

2016年拟“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年

2014年,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启动了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其中确定江西省21个县(市、区)各1个贫困村作为2015年先期启动实施,试点资金每个村100万元已下达,各级扶贫部门正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推动试点工作。

章康华说,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创新形式,乡村旅游扶贫同样要在精准扶持上见实效。首先要保障贫困户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破解“扶富不扶贫”难题。还要支持贫困村纳入景区发展规划,破解“景区不带村”现象。

在日前举行的江西省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工作会上,江西旅发委主任丁晓群透露,拟将2016年设立为“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年”。

全面整合省市各方力量,加强对各地乡村旅游的指导,开展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旅游线路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引领、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乡村旅游带和乡村旅游区,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旅游强省开好头、起好步。” 丁晓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