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施策让贫困群众小康“不掉队” 赣南三户贫困家庭的扶贫路

18.10.2015  09:11

扶贫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记者在赣南老区调查发现,当地针对贫困群众实际状况,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扶持生产发展一批、完善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等精准扶贫举措,让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搬出了深山,太阳帮我来挣钱!

金秋十月的赣南,阳光灿烂、稻穗飘香。在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新村,统一规划的新房楼顶上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格外耀眼。60多岁的贫困户陈佛生顶着烈日站在电表箱前做着记录:“12日,晴,发电19度,累计1912度。

看着发电数的逐日攀升,陈佛生乐得合不拢嘴:“跟做梦一样,搬出了深山住进了新房,还有太阳帮我来挣钱!

陈佛生一家以前住在古嶂片区最偏远的山村,通往山外唯一的盘山公路坡陡路险,七八公里路要走一个多小时。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好牛不耕古嶂田,有女不嫁古嶂人”。

记者了解到,在赣南,有近20万贫困人口和陈佛生一样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为了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当地近两年开始探索搬迁扶贫新模式,在当地县城工业园附近、集镇和中心村梯度安置深山贫困户,同时解决“安居”和“乐业”。

今年春节前,陈佛生一家从深山搬到了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村,白墙黛瓦的新房着实让他满意。

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今年6月,于都县又通过贴息贷款为搬到新村的每户人家安装了5千瓦的光伏电站,使用寿命20年。陈佛生掰着手指头算着经济账:“一度电上网赚8毛多,一年大概可以挣4000多元。这样的好政策就是给我们送钱的太阳啊!

搬到新村后,陈佛生的儿子找到了媳妇、成了家,小两口就在县城工业园打工。村主任温八月介绍说,以前村里有100多人外出务工,现在一半都回来了。

入了合作社,脱贫不是问题!

宁都县对坊乡店背村地处山区,虽然每家有近20亩山,但多是荒山。全村53户村民中31户是贫困户,52岁的贫困户崔东生就在这穷了大半辈子。

要让贫困户根本性脱贫,得靠产业。在政府引导下,前年村里组建了油茶产业合作社,组织崔东生和其他村民一起以山林入股并投劳,在1000多亩荒山上种植油茶。

种植油茶前期投入大,高品质的基地每亩投资成本要三五千元,而且5年后才能挂果产生收益。“靠我们自己肯定拿不出这个钱。”崔东生说。

正当他们犯愁的时候,当地农业银行主动上门给他们发放了“金穗油茶贷”,首期29万元、二期20万元。“油茶贷”是中国农业银行根据油茶的种植和产出周期“量身打造”的一个全新的“三农”贷款产品,贷款期限由通常的1年延长至10-15年,且农户5年内只需付利息、不还本金,大大减轻了贫困户还款的压力。

中国农业银行赣州分行行长彭志远说,目前,当地已累计发放贷款4681户、金额6.34亿元,支持新植油茶面积19.16万亩、低产林改造油茶面积10.19万亩,通过大户带动、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吸纳1万户农户就业和增收。

如今,店背村满目的荒山变成了成片的油茶林。崔东生指着那一片油茶林高兴地说:“再过几年就进入盛果期了,每户有三四万元的分红,脱贫不是问题!

提高了保障,未来更有底气!

40岁出头的李芳英是定南县岭北镇大坝村的贫困户,家里就靠几亩菜地维持生计。丈夫老实本分,没有多少劳动能力;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每年学费、生活费要两万多元。李芳英早出晚归、埋头种地也就挣个一两万元。

天有不测风云,今年7月李芳英突发脑梗塞,手术费要2万多元。脑梗塞没好,李芳英心里又塞起来了:手术费从哪里来?

和李芳英家一样,疾病是很多家庭致贫的主因。在江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近六成是因病致贫。为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赣州大力实施保障扶贫,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救急难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

目前,赣州市纳入农村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有41.69万人,同时,当地还逐步为贫困人口代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对8种重大疾病实施免费救治,7万余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在定南,当地在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新设立了贫困户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最高补助可达6万元。李芳英说,2万元的手术费,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报销了1.4万多元,贫困户医疗补充保险又给报销了3000多元,自己出了3000元。

生场大病,对我们来说雪上加霜。有这么多补助报销,让我对病好以后的未来更有底气!”李芳英说。

新华社记者 刘 菁 郭 强 余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