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无用》6年后上映 曾获国外最佳纪录片奖
贾樟柯昨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这部作品重新梳理经济链条下人与人、人与服装之间的情感,“多年前,人们对衣服是有情感的,所以才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现在,工业化的流水线切断了这份浪漫情谊,我们对于自己所穿的衣服来自谁手一无所知。”贾樟柯还特意以“无用”来点题,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生活中,除了流水线的机械效率外,还应该有时光的绵延感,“就像一针一线的手工织补中,日头慢慢西沉的画面”。
拍纪录片是自己经常要练的基本功
2006年,贾樟柯完成了第一部关于画家刘小东的《东》之后,决定拍摄以女服装设计师马可为主要人物的纪录片《无用》,一方面是向大众展现艺术家们的新主张,另一方面则是关照中国的现实。《无用》的叙述涉及了三个地点,从工业化生产服装的广州开始,延伸到世界时装之都巴黎,最后则在贾樟柯的家乡山西汾阳的裁缝店中结束。
这个关于衣服的漂泊之旅却显示了人与世界的关联,贾樟柯说:“广州密不透风的流水线工厂中的制衣女工、筹备巴黎时装周的设计师马可、山西汾阳的一个转行当矿工的裁缝,他们看似毫无交集,但是在这部纪录片中,他们相遇了,这是一个流动的、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这个记录的过程可以观察这个经济链条上境遇完全不同的人们的生命存在状态,引发人们对于人际、历史、消费主义的一系列思索。在拍摄广州部分时,我看到流水线上布满了女工,当时天气很热,风扇不停地转着,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全是女工们的发梢在风中微微颤动的画面,那里面有一种女性劳动者的美丽,于是,我们架设了一条轨道,拍摄了女工们低头制衣的镜头,配乐则用了Beyond的《情人》。”
国内纪录片市场还要慢慢培育
《无用》的放映已经距离创作有六年之久,贾樟柯为何回过头来开始放映这部旧作?贾樟柯透露:“当年《无用》创作完成时,由于制式问题,若在影院放映需要转成胶片,耗资就要100万元,另外发行也需要一定的费用,这对一部资金压力很大的纪录片来说是‘入不敷出’的,所以就搁置了,但是,目前的技术已经允许通过不加密的方式由影院直接放映这种制式,公司整理物料时恰巧又发现《无用》,于是便在百老汇影城进行放映,目前的规划是周末放映两场,延续时间一个半月,如果上座率支持的话,还会再延长。”
对于纪录片在内地的现状,贾樟柯很无奈,“中国电影近十几年来,最大的进步其实是纪录片,纪录片的杰作很多,比如王兵的《铁西区》,但目前中国市场的承载能力相当有限,观众对于纪录片还停留在免费的‘祖国风光’宣传片的认知水准上,所以,花钱看纪录片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加之媒体很少去关注和宣传,这些有创造力的作品就被埋没了,纪录片这个市场还要慢慢培育。”
采访过程中,提及这些有才气的纪录片,贾樟柯反复地叹息“太可惜了”、“太心疼了”。
贾樟柯决心推进艺术影院的建成,他希望通过这个艺术电影院来建立一种商业模式,他特意强调:“我希望能够让艺术片盈利。”贾樟柯介绍,希望艺术影院通过回顾展、专题周、艺术论坛的方式让众多有思想内涵的作品面世。
每部电影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
“无用”是设计师马可的一个服装品牌,但是,贾樟柯很喜欢“无用”这个概念,所以用作片名,贾樟柯说:“相对于实用主义,很多付出都是无用的,比如,用手工缝制衣服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效率,快速的生活节奏已经令我们丢掉了生活的本质,忘记了生活的庸常。其实,活着的状态里,本应该包含‘绵延的时光’,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却如同按下了录像机上的快进键,不允许无效时间的存在,要直切入结果,过程的美好被抹杀了,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贾樟柯表示,面对一个注重功利的社会,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专心于创作本身。
目前正在上映的宁浩作品《无人区》由于上映过程经历四年的曲折,反而“捂盘成功”,问及贾樟柯如何看待一部电影的命运,贾樟柯说:“艺术本身有‘多议性’,如果遭遇异议,要理智,而不必惊慌,不过,每部电影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还是不要拖延那么长时间为好。”
接下来,贾樟柯透露自己会继续投入到新片《在清朝》的创作中,目前剧本、分镜头等都已完成,明年3月份之后定下演员和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