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溪县专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

03.03.2016  13:32
  (本报见习记者张林霞 记者熊志强)开春时节,走在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县城道路两旁绿意盎然,一块块“纯净资溪”的宣传牌,提示着这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
  继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后,资溪县又多了一块响当当的绿色品牌——今年1月,资溪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通过技术评估。
  干部政绩好不好
  生态审计来说话
  作为森林覆盖率达87.3%的生态大县,13年来,资溪县坚持推行的“生态审计”模式广受关注。
  徐国义,是资溪县委书记,在这里担任主官近十年。主政资溪初期,徐国义在调研中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建议大办工业,迅速做大经济总量;另一种是继续保护好青山绿水,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降低环境要求,引进工业做大经济总量,能马上出政绩;走绿色发展道路,意味着任期内难以改变资溪的发展现状。纠结困惑中,资溪县领导班子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早在2002年,资溪就在江西所有县区中第一个作出生态立县的决策。2003年6月,资溪在江西省率先实施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制。
  2005年,资溪把生态立县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选定为领导干部生态审计,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审计办法(试行)》。
  根据办法,资溪县对各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实行生态审计,将森林覆盖率、水质标准、空气负氧离子等38项指标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2013年,资溪县再次完善、细化考核项目和标准,对所有乡(镇、场)和县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实行两年一考核、离任再审计,对其中审计不过关的干部实行严格问责。
  2005年以来,全县有30名干部因生态保护成绩出色得到提拔重用,也有38名干部因审计结果不达标而分别受到免职、降级等处罚。
  经济发展快不快
  绿色崛起是关键
  “2014年,我们关停了一家民营化工厂。这个厂的环保手续、监测数据都是合格的,县里最终还是决定赔偿1600万元予以关停,每年减少600万元税收。”资溪县分管环保的副县长傅武彪告诉记者。
  财政收入在江西省排名靠后的资溪县,也是江西少数几个没有工业园区的县。十几年来,资溪县咬着牙逐步关停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
  2014年9月,某企业集团欲投资180亿元在资溪兴建一大型火力发电厂,建成后年可创利税近20亿元,相当于资溪5年的财政收入总额,但被拒绝。据统计,近三年,资溪县婉拒的工业污染项目几十个,投资额近300亿元。
  同时,资溪县依托生态优势,加快构建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现代有机休闲农业、低碳工业、绿色服务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
  “我到这里投资建设迦南生态农业观光园,就是看中这里的环境好。”来自浙江绍兴的王振军说。迦南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用地约3000亩,总投资1.72亿元。
  “马头山镇正打造1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去年接待了10批上市公司来考察,感兴趣的投资商越来越多。”当了10年马头山镇党委书记的李旺仁告诉记者。
  守护生态资源,赢来金山银山。近四年来,资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6.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0.5亿元,同期财政总收入由3.3亿元增长为6亿元,而绿色经济占到生产总值的91%。
  幸福指数高不高
  绿色发展保民生
  绿色崛起,根本目的在于增加百姓福祉。近三年来,资溪县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2.7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2.76%。
  资溪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列中部6省586个县区第一位、全国第七位,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最高达36万个单位。
  为保护山林资源,资溪县引导农民告别靠山吃山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出大山,在全国各地从事面包产业,年林木采伐量由最高每年近15万立方米下降至不到5万立方米。
  “我们每年每亩田地付给农民400元租金,用工季节男劳动力每天费用100元,女劳动力每天费用80元,一年按有机种植要求,生态园的用工需求给附近村民带来了两万余元的收入。”王振军算了一笔当地村民受益的生态账。
  在一亩茶园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致力于带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户均增收达1.3万余元。
  好环境,好心情,好身体。资溪目前人均预期寿命为77.1岁,均超过“中国长寿之乡”规定的指标。
  资溪县长吴建华说:“全县长寿人口的逐年增多,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优质提升。而最关键的还是资溪一流的生态环境,为人们健康长寿提供了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