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溪“生态审计”再升级
岁末之时,记者走进地处武夷山脉西麓的资溪县,正好碰上了该县年底“生态审计”考核汇总,县审计局干部唐义龙说,此次“生态审计”沿用的是2013年确定的标准和方法,考核内容包含水质、森林覆盖率、矿产资源开发等指标近百个。而明年即将实施的“生态审计”方案则充分体现了国家审计改革的新要求和省委十六字方针精神,使“生态审计”走向了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是“生态审计”的再升级。
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理念再升级,“山河长制”为纯净生态披上护身符
资溪人不会忘记,2004年春天,为保护好拥有“人类绿舟·华夏翡翠”美誉的自然生态,资溪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当年,县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砍掉了正在红火发展的香菇产业,关停了农药厂、水泥厂及石材厂、小木竹加工厂131家,此举骤减税收近2000万元,占当时县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为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县委及时做出决定,对各乡(镇、场)党委书记及乡(镇、场)长及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生态保护责任审计,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后,历届县委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理念不断升级,从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到纯净资溪、长寿之乡,“生态审计”的内涵和覆盖面在发现问题和解决矛盾中不断深化和细化。而即将实施的“山河长制”,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把管山管水统一起来,做到生态保护全覆盖。
回望12年生态立县路,资溪领导干部感触最深的是:在资溪人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污染的沙子,是“生态审计”收获的最大成果。县环保局负责人说:“如今县境内无论哪里出现烟尘、污水和噪音,都会及时接到群众举报,令污染企业无处藏身,确保资溪生态纯净如玉。”青山绿水也在作证:12年间,活立木蓄积量净增了130多万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每立方厘米高达3万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7.3%,并拥有926种珍贵动植物,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
挺过生态保护“阵痛”,迎接绿色崛起春天,“生态审计”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再升值
人类珍爱自然,终有美好回报。
如今资溪的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生态产业的希望,是有机农业的沃土。5年来,资溪生态旅游稳步壮大,今年可实现收入超12亿元,且生态农业风生水起,全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20万亩,13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有机白茶、大米、水果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GDP占总产值的96%。
走进由客商投资的一亩茶园公司和一亩农庄公司,只见大屏幕上轻雾缥缈、群山叠翠、山泉淙淙的自然生态中点缀着茶园和农庄,当这迷人的生态通过互联网传递到手机终端时,让人羡慕不已。企业领导坦言,这里的生态风光就是最好的宣传,公司推出的“基地+股东”模式,现已吸引了一大批渴望绿色消费的都市人加盟入股。由此,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养生福地描绘了一幅资溪绿色发展的优美画卷。
生态经济为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开发铺平了道路,也实现了自然资源的不断增值。县领导说,下一步,“生态审计”将建立生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让资产价值的增减数据说话,并将审计对象扩展到县委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终身负责制。同时,创新“生态审计”,使全县各项工作纳入审计范畴,以审计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标准统领科学发展,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资源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