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6月30日报道:赣南之变

30.06.2014  12:18
写在国务院《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两周年 新华社记者 陈建华  赖星  张卉 6月的赣南,阳光温情而耀眼。 在《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两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走进赣南,探寻发生在这片红土之上的振兴之旅。 穿行在青山逶迤的田畴,驻足于生机盎然的村落,触摸着老区儿女感恩奋进的心脉,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比这个夏天还温暖的热度。 赣南变了。 “铭恩新村”的由来 胡世瑞近30年的全部记忆,和眼前这爿行将消失的老屋紧紧相连。 通往老屋的路杂草缠脚,昏黄的土坯墙体被风雨侵蚀得摇摇欲坠,漆黑的屋里弥漫着一股霉味,以及触手可及的蚊蝇…… “这里是我以前的家。”65岁的老胡用手比划着说,这是第四次倒房时留下的,一年半前他一家四口就住在这儿。 如今,住在铭恩新村两层别墅式的新房内,老胡感慨万千,“做四次房倒四次房,今天终于住进新楼房。”闲来无事间,他便挥毫泼墨创作书法,怡然自得。 2012年,老胡所在的兴国县埠头乡决定选址再造一座新村,作为土坯房改造户安置点,将集中安置309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分三期完成,新居民来自埠头乡河东片区的四个村子。 于是,四个村子的乡亲们凑在一块,商量着要为自己的新家取个如意的名字。 草坪新村、垓上新村……一一被否决。村民意见相持不下。 “有了《若干意见》,才有了我们的村子,就叫若干意见新村怎么样,这可不偏袒谁。”胡世瑞张口打破僵局。 众人一听这名字闻所未闻,都没忍住,大笑起来。 “新村建设后,我们世世代代都在这居住,那就应世世代代记住党的恩情。”一个有文化的后生提议,叫“铭恩新村”怎么样? 一片叫好,全体通过。此后,乡亲们将“铭恩新村”四个大字镌刻在村头的一块大石头上。 两年前的赣南农村,有69.5万户农民住在像胡世瑞这样的危旧土坯房里。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据统计,2012年,全市中小学校舍缺口182.4万平方米,危旧土坯房286.62万平方米;有223.8万人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全市215个村、18.65万户收看不到电视;有175个村不通电,71万户用不上电。全市有215.4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9.9%,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 为了尽快改变“共和国摇篮”赣南老区的贫困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成为苏区振兴发展的突破口。 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赣南聚民心民力,谋振兴宏图: ——40余万户危旧土坯房改造户住进安居房,2014年全市将完成剩余部分改造; ——184万村民喝上放心水,今年年底前,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 ——7.1万户不通电山区居民用上了电,35万“低电压”农户用上稳压电……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两年来,赣州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达500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近60%。 杨闽辉夫妇的小康梦 “我准备开一家油画店。”我们见到杨闽辉时,夫妇俩正忙着把从深圳大芬村批发来的油画搬进家中。 杨闽辉一家住在铭恩新村7栋701号楼,家中墙壁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油画。他和妻子刚从深圳辞职回家,目前正在县城寻找合适的店面。 34岁的杨闽辉对赣南农村的贫穷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记忆。15年前,踏足深圳时的他曾想,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回到这里。 故土难离。看到家乡这几年发生的变化,杨闽辉夫妇按捺不住兴奋,决心返乡创业,寻找新的机遇。“咱们县经济发展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也将会增多。”他并不愁自己的油画没有销路。 土地流转出去也意味着一家人已不靠务农为生。杨闽辉的父亲杨成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种地,家中的4亩土地只够糊口,流转出去的话,每年能给家里带来3000多元的土地租金,自己在农业基地打工还可以每天挣得80元。 铭恩新村的村民们在致富增收上多了很多新路子,不少和杨闽辉家一样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有的在县城工业园办起了自己的工厂,有的在那里当起了工人。据统计,去年,赣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6000元大关,同比增长13.3%,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一位,创近9年来新高。 《若干意见》启动以来,中央和省配套政策密集出台。39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已有32个部委出台对口支援方案或意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赣南成为一个巨大的“兴业场”。 家底日渐厚实的赣南也告别了过去产业发展上的“小打小闹”。两年间,赣州先后引进包括中汽零赣州基地项目在内的6个超百亿元的项目,而在22012年之前,这一数字还是零。 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获批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国(赣州)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获国家相关部委批准; 章康新区、赣州综合保税区、瑞兴于经济振兴实验区等9个区域发展平台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若干意见》为赣南构筑的“政策洼地”效应,正使这里成为“中部的西部”“老区的特区”。各类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将使这里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数字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赣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四省八市,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3%,财政支出总量超过103亿元,两者皆为全省第一。目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均实现“三年翻番”。 重大机遇相互叠加,利好政策接踵而至。为了和全国人民同圆小康梦,赣南老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前行,她不但要跑赢过去的自己,还要赶上跑在她前面的左邻右舍。 “三送”干部的微信群 刘见华的家是远近皆知的困难户。她曾是弃婴,19年前被养父刘扬泉捡回家,两人相依为命。过去的17年,刘见华几乎没有出过家门,长期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度被村民视为“智障儿”。 “晚上一下雨屋顶就哗啦啦漏水,谁也不敢睡,就怕屋顶和墙壁砸下来,再也醒不过来……”她描述着住在土坯房时的情景。 《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市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抓手,确保市、县、乡级的每位干部都参与联系服务群众,每户群众都有干部联系服务,以保证《若干意见》的更好实施。 在铭恩新村,我们看到,每家每户的门前都张贴有一个联系服务牌,上面清楚地写着户主的名字以及与之结对服务的干部的姓名、单位、职务、电话等信息。为了工作方便,很多“三送”干部还和他们的联系对象建立了微信群。 村民谢招湖说,现在我们和“三送”干部就跟兄弟一样。 这些领导干部的手机打得通?” “当然通啦,但在报纸上看到领导都这么忙,不能总打扰他们。”谢招湖呵呵笑着。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 在“共和国摇篮”瑞金市,在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在苏区时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兴国县,在辽阔的章江、贡水之间,我们看到,赣州市9.3万名机关干部走出大门,走进全市228万户群众的家中,结对帮扶,共图振兴。 今天,在红土之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荡漾在百姓脸上的欢颜,我们感受到的,是那悄然归来的鱼水之情。 一片枯黄的田野,终于等来草木青青。铭恩新村就像一个窗口,折射出赣南3.94万平方公里的变迁,昭示着这片广袤土地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