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赣南人民的富裕幸福而不懈奋斗

30.06.2015  19:33
为赣南人民的富裕幸福而不懈奋斗 - 新闻门户
来源: newskj.com

(2015年6月28日)

史文清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史文清在会上讲话。 记者刘凯 摄

  2012年6月28日,中央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迄今已整整三年时间。今天,我们齐聚一堂,纪念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时刻,就是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坚定信心、接续奋斗,以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想为指引,驰而不息书写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

  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端;瞻望征途,我们豪情满怀。在中央殷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国家部委鼎力支持下,全市干部群众铭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正确的思路理念不动摇,锲而不舍、苦干实干,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三年大变样”的郑重承诺如期兑现,“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的目标日益接近,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美好愿景清晰可见。今天的赣南,经济加速向好,民生显著改善,干群合力同心,呈现出恢宏壮观的“赣州气象”!

   ——三年砥砺奋进,开启了崭新的历史纪元。 弹指三年,只是历史长河一瞬间,但这浓缩的激情岁月,却在赣南大地催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三年来,从政策影响到内生动力,从发展基础到承载能力,从造血功能到综合实力,都实现了质的提升和跨越,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从人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到四成,到连续三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三年列全省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1位;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2011年到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2%、12.8%。《若干意见》惠风和畅,吹拂赣南大地,积蓄的力量喷薄而出,干部群众振奋精神、乘势发力,老区面貌焕然一新。短短三个春秋,赣州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既是历史的定格,也是历史的跨越。

   ——三年春华秋实,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变迁。 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是最直观的“时代视窗”,深刻反映着时代变迁。三年前,赣南民生欠账难以想象,不少人还住着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喝着浑浊的山塘水,用不上电,艰辛的日子与这个时代实不相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贫困的赣南老区如浴甘霖,窘迫的赣南老表如沐暖阳。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将国家扶持资源用在刀刃上,不建高楼大厦、不造大广场,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为振兴发展首要任务,让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温暖,春风化雨般滋润赣南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2012年以来,全市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达802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近六成,年均增幅达21.3%,仅今年市县两级就筹集精准扶贫资金52.01亿元,全面推开扶贫结对帮扶。从改造69.5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到解决278.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从新建改造7900公里农村公路,到完成41.39万户低电压治理,解决7.6万户山区群众用不上电、18.65万户农民看电视难问题;从新(改、扩)建283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改造132万平方米校舍危房,到推进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敬老院、一所规范化公办幼儿园;从新(改、扩)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807个、新增病床1.31万张,新(改、扩)建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243所次、养老床位达4.2万张,到积极开展“救急难”工作;从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到举全市之力推进精准扶贫。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送的都是老百姓热切期盼的政策,办的都是老百姓迫切需要的好事实事。群众的幸福感,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是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从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到白墙黛瓦的小洋楼,记忆恍若隔世。感触至深的是,今年5月,我市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局部地区雨量、水位达三百年一遇,在一些重灾乡镇,不少房屋浸泡在2米以上的洪水中,正是得益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等民生项目,确保了人员安全、房屋无恙,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受灾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多亏了土坯房改造,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正如国家减灾委领导所说,“持续几年的土坯房改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人们由衷赞叹,振兴发展垒筑起了生命的保障!

   ——三年奋发图强,历经了发展的追赶跨越。 赣南基础弱、条件差,不注入超常规的巨大力量,发展就只能亦步亦趋,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只会进一步拉大。只有沉心静气、扎实奋斗,付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艰苦努力,才能夯实基础、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这几年,我们扎实“奠基”。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密集落地,振兴发展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昌赣客专开工建设,赣深高铁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赣州即将结束无高铁的历史;寻全高速安远至信丰段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黄金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赣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被国家确定为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能源保障有力加强,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和神华集团燃煤发电等重大项目加紧推进,一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获核准或通过评审,26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12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这几年,我们快速“强身”。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内生潜力大为增强。产业集群加速壮大,稀土、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家具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三年翻三番;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和铜铝有色金属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3000亿元台阶,振兴发展的工业支撑进一步增强。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前来赣州考察,抢滩登陆、投资兴业,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等6个投资百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落户赣州,开放的赣南老区构筑起投资洼地。这几年,我们强劲“蓄势”。充分利用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优势,用好用足《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争取国家层面批复试点示范事项35个,赣州综合保税区、瑞金和龙南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赣州综合保税区为全省首家,南康进境木材监管区为全国内陆首家,赣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今天的奋斗,擎起明天的希望。这些基础设施和重大平台蕴含的巨大能量,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释放,为赣南的跨越腾飞提供有力的支撑、托起美好的未来。

   ——三年锐意进取,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核心要求,着力促进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闯出一条符合赣州实际的发展升级新路子。产业结构多元支撑。在进一步做强二产基础上,推动经济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三年提高3.3个百分点。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基本形成。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159家,成为赣粤闽湘四省边际九市中金融机构最多、门类最齐全的设区市,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6%,实现税收占税收总量的8.8%。推动赣州铁路口岸作业区扩容改造,加快进境水果、进境饲料用粮谷监管区的规划建设,实现“联合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新模式,不沿边不靠海的赣州逐步摆脱内陆边远地区的瓶颈制约,赣州正迈入具有现代口岸服务功能的全新“口岸时代”。推进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四省边际区域性旅游中心。城乡统筹加速推进。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分工体系,“一核两廊三圈”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南康撤市设区,中心城区辖域扩大近5倍,建成区面积达138.6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138.2万人,瑞金、龙南都市区,以及信丰、兴国、于都等卫星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赣南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正成为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的发展高地。绿色转型步履坚实。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综合治理稀土矿山59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779平方公里,植树造林26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4%,居全国前列;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15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发展绿色化、生态化成为赣南一道亮丽风景。

   ——三年革故鼎新,实现了观念的深刻嬗变。 人的因素决定一切。回望三年的振兴发展历程,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在于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转变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这种深层变化看似无形,却力量无穷、潜能无限。人心齐、泰山移。政策再好、含金量再高,没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没有苦干实干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变化。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振兴发展事业成为全市干部转变观念、锤炼本领的熔炉。广大干部在振兴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实现了能力革命和作风革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把握宏观、理解政策、运筹谋划、操盘落实能力明显增强。这几年,我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推进“治庸、治懒、治散”活动中,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中,锤炼意志、涵养品格,纾解民意、帮扶民困,升华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的干部作风飘浮、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的事不愿管,干部的话没人听。现在的赣南,老百姓与共产党心连心的动人情景随处可见,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涌流,共促振兴、同奔小康的奋斗热情空前激发。愈加浓厚的干群鱼水深情,发自内心的支持拥护,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正是振兴发展,为我们党的事业在赣南老区赢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振兴发展的累累硕果,深深凝结着中央、省委省政府、国家部委的关爱与支持,浸润着全市干部群众的心血与汗水。在此,我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市政府,向一直以来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倾注深情厚爱、付出辛劳智慧的各级领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驻市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历史和实践总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彩,用多少笔墨、多少镜头来概括、展呈和评价,都难以周全。振兴发展每一步,都在赣州发展历程中辉映史册。赣南大地,山还是那座山,江还是那条江,但置身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真切感受到,今日赣南正化茧成蝶,今日赣南正脱胎换骨,今日赣南正气象万千!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告慰那些长眠于青山赤土间的赣南10.82万革命先烈,以及倾力支持革命事业的苏区人民:正是当年他们的浴血荣光和无私奉献,给了我们奋斗的激情和前行的力量。

  凡事皆有源。同样是区域发展战略,缘何在赣南老区显现出独特风景?同样是这片古老土地,缘何在短短几年间发生巨大变迁?同样是这方人民,缘何展现出如此昂扬的精神风貌?探根究源,这是“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共产党得人心”的生动诠释,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内力外力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

   ——深刻的赣南蝶变,源于赤诚大爱倾情播撒。 木茁思本,饮水思源。振兴发展越往前,感恩情怀越深厚。回首三年铿锵足迹,我们每一步坚毅的前行,取得的每一份成绩,归根结底,都来自党中央的殷殷关怀、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赤诚大爱。我们永远牢记,201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在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厚爱下,《若干意见》出台实施,揭开了振兴赣南的壮丽篇章。2014年《若干意见》实施两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一直关注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关注老区人民生活”,“2011年,我对振兴苏区发展作过一次批示。这些年,你们把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战略机遇努力作为,带动了全省民生改善,成绩令人鼓舞,但脱贫任务依然艰巨”,“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我们深深感到: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就不会有《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也不会有今天赣南的沧桑巨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民生情怀和特殊的苏区情结,浇灌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赣南人民幸福生活的绚丽花朵!振兴发展实践也必将雄辩证明,一个始终为人民着想、有人民支持、受人民拥护的战略,必将充满无穷的生命力和向心力,一定能够根深叶茂、开花结果。赣南人民要世世代代铭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倾情关心、恩泽厚爱!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

   ——深刻的赣南蝶变,源于国之方略顶层设计。 赣南是土地革命时期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让苏区人民尽快过上富裕幸福生活,是凝聚党心民心、筑牢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让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从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若干意见》无论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还是具体项目、政策资金,都紧扣当前所急、长远所需,量身定做、特殊扶持。尤其是从国家层面为赣州明确五大战略定位,加速提升了赣州在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为赣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赣南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澎湃动力!

   ——深刻的赣南蝶变,源于国家力量深度聚焦。 战略性的事业,需要战略性的支持。在振兴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国家资源向赣南集聚,对口支援为赣南给力,演绎出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赞歌,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目前,有10个“国字号”支持文件、92个部委实施方案或帮扶意见等“国家力量”汇聚赣南。尤其是,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组织部牵头,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连续两年召开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30多个部委为赣南发展商大计、定大事,有力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落地生根。三年来仅争取上级资金就达942亿元,年均增幅达21.2%。对口支援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南的“直通车”,开辟了干部锤炼的“实训场”,打造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惠泽无边、意义深远。在国家层面整合资源、集中支持一个地级市,力度如此之大,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这是赣南人民无上的荣耀,更是赣南发展宝贵的机遇!让我们尤为感动的是,39名部委对口支援挂职干部,把这块红土圣地作为“第二故乡”,把赣南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把赣南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以高远视野、专业优势和务实作风,动员所有的力量和资源,为振兴发展加油助力、建功立业。对口支援畅通了部委与赣州双向交流的“高速公路”,赣州的干部因之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升能力;部委挂职干部也在实践中了解基层、汲取营养、得到锻炼,与老区群众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永远为赣南人民记挂在心。

   ——深刻的赣南蝶变,源于合力同心苦干实干。 干群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我们深知,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只有坚持内外兼修,把外部支持与内在动力紧密结合起来,事业才有希望。正因如此,我们坚持问题面前不绕道,正视历史欠账大的差距,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不畏前路艰辛,毅然负重前行,实事求是为民陈请,不知疲倦对接汇报,熬了多少夜、费了多少神、流了多少汗,在短短89天争取《若干意见》顺利出台,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全市各地各部门转变职能、改进服务,各级干部群众以实干论英雄,全力以赴落实《若干意见》,努力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抓政策配套、抓民生改善、抓资金支持、抓重大项目、抓平台建设,一锤一锤紧敲,一项一项落实,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创造出赣州发展一个又一个奇迹!不论是市县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常常为争取时间抓工作,夜以继日,不计报酬,毫无怨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赣南这片红土圣地,能在短短几年间旧貌换新颜,深深凝注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与心血,折射的是“实干兴邦”的生动实践,彰显的是求实态度、崇高担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深厚力量。

   ——深刻的赣南蝶变,源于苏区精神薪火传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若干意见》实质上就是对赣南苏区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深刻回答,振兴发展实质上就是在赣州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永续接力。我们始终把振兴发展放在过往的历史背景、现实的迫切需要和未来的艰巨任务中去考量,把振兴发展的过程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巩固执政根基的过程。我们大力弘扬苏区精神,让红色基因在赣南大地代代赓续,让群众路线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自觉自为,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融洽,让振兴发展始终拥有坚不可摧的磅礴伟力。尤其是,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想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总书记的战略思想已转化为共促振兴的坚定信心、饱满激情和行动指南。赣南千万人民,心里无不惦念共产党的好、铭记共产党的恩,从血脉深处热爱党、拥护党,发自内心拥戴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坚信跟着共产党一定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进入爬坡过坎、蓄势赶超的新阶段,整体崛起的前行步伐铿锵有力,千帆竞发的发展前景激奋人心。回首过去, 我们不因山高路远畏惧退缩;瞩望未来,尤需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抓好”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常态,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在新的起点上奋力书写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让老区人民的憧憬梦想尽快变成美好现实。

  要始终不渝保持定力。“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要坚定不移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境界。要全力推进政策落地。准确吃透中央精神、深刻把握中央政策,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机遇,增强经济运行行稳致远的信心,抓紧谋划、储备、包装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政策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要不断倍增开放效应。以重大平台为龙头,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网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为纽带,主动呼应福建、广东自贸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切实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着力构筑区域开放新格局。要切实拓展对口支援。充分发挥挂职干部桥梁作用,健全受援地与部委常态联系沟通机制,实现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全方位对口、全领域支援,真正让对口支援的政策优势加速转变成发展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区振兴,省委强卫书记亲自担任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几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具体支持政策。最近省委省政府又围绕打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明攻坚战,出台一揽子扶持措施。我们要全面对标、盯住重点,上下联动、纵深推进,汇聚起共襄发展、共促振兴的强大合力,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阔步向前。

  要锲而不舍共筑小康。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千方百计稳增长,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跳起来摘桃子。要壮大经济总量。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出口的拉动作用和城镇化的“引擎”作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项目建设尤其是全局性、基础性、支撑性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引导企业在布局上集中、生产上配套、环节上成链,壮大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使赣南经济大厦的根基更加稳固。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钨和稀土、赣南脐橙、南康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迈进,努力把规模做大、资产做优、效益做高、产业做强、品牌做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促进金融、旅游、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提档加速。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有效支撑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信息服务产业体系,促进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2013年11月马明哲、马化腾和马云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其本质就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无论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等等,都是为了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可以说,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拥抱“互联网+”,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也是“新常态”下企业竞争、产业竞争乃至国家竞争新的推动力。我们要把握这种趋势,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成长、产业转型、经济腾飞。要增进民生福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坚持以民为先、以民为重、以民为根,补齐民生短板,让老区人民过上体面、幸福、有尊严的美好生活。要集中财力改善民生,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升级、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实事,切实提升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层次更高、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政策托底功能;要围绕民生热点,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农村延伸,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振兴成果。要坚决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促进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确保2020年赣南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心无旁骛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振兴发展,更要以改革抢占先机,以创新扬优成势。要顺势而为抓试点。用好《若干意见》先行先试政策,能试的先试起来,能改的先改起来,能做的先做起来。尤其要稳步推进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35项国家示范试验事项,大胆试、大胆闯,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要重点突破赢先机。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突破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事项。深化简政放权,拓展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的领域和深度,为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让所有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展其能、机会公平。加快推进政府系统数据开放,建立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智能化。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规则制定,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运行,积极探索国资监管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加快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承包土地流转、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等试点。推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要突出创新驱动,推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让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新产品在赣南大地竞相迸发。要狠抓落实见成效。精心谋划,不等不靠,说干就干,认定的改革问题果断出手,定下的改革事项立说立行,启动的改革方案一抓到底。要对照改革目标、盘点改革任务,层层传递压力,人人承担责任,切实构建无缝责任链条。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驾驭矛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势,既要注重整体谋划,又要着力牵住牛鼻子,抓住关键和症结,逐一突破,真正把改革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

  要铁心硬手保护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赣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更是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我们要倍加珍惜、倾心呵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绿色崛起”战略部署,着力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融合共赢。要加快发展生态产业。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及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要着眼满足人们日益迫切的生态产品需求,大力发展绿色种养等生态农林业、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业、生态养老和生态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化生产方式,深化生态与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生态资源资本化,将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要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节能减排、饮水资源保护、国土绿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净空、净水、净土”等工程,守住引进项目的生态门槛,决不因今天的短视透支赣州的未来。要致力长效考核管理。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健全环评准入、自然资源产权管理等制度,牢牢守住生态红线,让赣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越。

  要始终如一弘扬精神。精神是支柱,顶天立地;精神是动力,克难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各级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汇聚心齐劲足、共促振兴的强大正能量。要坚定信仰。人民有信仰,振兴才有希望。要树立崇高理想,坚守价值追求,保持政治定力,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振兴事业满腔赤忱,在改革振兴中建功立业。要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想统一认识、把握大局,直面问题、推动工作。要担当任事。以主动担当的勇毅和迎难而上的气魄,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大事能谋划、难事勇担当、要事敢拍板,认准的事、决定的事、部署的工作,要横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百折不挠向前推进,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遇到矛盾不绕、面对困难不躲、解决问题不拖。要潜心实干。过去靠实干,未来更要靠实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要围绕《若干意见》明确的任务,环环紧扣、倒排时序,一项一项推进,一事一事落实,踏石留印、善做善成,确保各项工作日有精进、月有所成,用辛勤汗水垒筑起振兴发展的宏图伟业。要砥砺作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一以贯之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守住责任底线,恪尽职守、勤勉敬业;守住规矩底线,清廉自守、一心为公,保持积极向上的好风气,打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要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持续深化“三送”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工作,扎实开展“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活动,善于运用新媒体做好群众工作,广泛凝聚民心民力,众志成城共创美好未来。

  振兴发展如火如荼,大美赣南且行且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协力同心,接续实干,尽情书写振兴发展的时代画卷,为赣南苏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