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数字地震监测台网项目建设初具规模

12.05.2015  12:06
原标题:赣南数字地震监测台网项目建设初具规模

  可实时监测分析赣州市1.5级以上地震,10分钟内作出震情速报

  7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血的代价向我们敲响了防震减灾的警钟。那么,我市的地震背景如何?在防震减灾方面能给市民怎样的保障?在第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赣南日报特别走访了赣州市防震减灾局,力图通过权威部门、权威专家的解释,让市民更加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共同实现安居梦想。

   赣粤闽交界区是全国地震重点防御区之一

  据市防震减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赣粤闽交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24个地震重点防御区之一,而赣州也是全省唯一地处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设区市。作为赣粤闽交界区的一部分,河源-寻乌-邵武断裂带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深断裂带,与横贯三南的南岭纬向构造带形成环状构造,其分布错综复杂,规模宏大,相互切割交汇。

  而从历史记载和现今地震活动来看,赣州市是我省地震活动最多的地区。地震烈度六度以上、震级为4又3/4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共有15次,最大地震为1806年会昌6.0级地震,1888年5月,在赣州中心城区发生5.0级破坏性地震。由于现今地壳应力场的作用,地震发生也重现了一定的活动性。近年来也一直是小震不断,与北西向活动断裂并汇的寻乌、会昌一带相继发生了寻乌4.0级、宁都3.5级、会昌4.2级等中强度地震,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背景。

   震情速报10分钟内能够完成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大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等,全市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据了解,自2000年我市启动赣南数字地震监测台网项目建设后,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8个测震台、6个强震台、3个前兆台和1个GPS形变站,能实时监测分析我市1.5级以上地震,10分钟内作出震情速报。赣州地震数字台网中心的建成与完善,也使得只要发生在我市和邻市的有感地震,都能做到及时速报、妥善处置。在此基础上,群测群防的应急联动网络也得全方位的完善,全市已有372个地震宏观观测点、325名防震减灾助理员、3292名地震灾情速报员,成功搭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在我市发生的多次灾害防御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市共组建31支应急救援队伍

  与此同时,根据“常态与非常态结合,预防与处置并重”的原则,我市各地均成立了依托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共组建31支应急救援队伍,总人数1495人,志愿者队伍66支,总人数达4150人。市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配备了应急越野车、流动监测和海事卫星电话、GPS定位等地震现场应急装备。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也得到全面推进,仅2013年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万元,启动了章江新区城市中央公园、黄金广场2个国家标准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和南门文化广场、八境台公园2个国家标准二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成有效避险面积共计323757平方米,可应急安置5.5万人以上。

  (刘小群 陈淑粹 记者宋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