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全面小康,习近平的牵挂

29.04.2015  11:29

【编者按】4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公众微信“学习小组”推出长篇文章《赣南苏区全面小康,习近平的牵挂》,生动介绍赣南振兴发展成就、老区深刻变化、民众感恩情怀,并专门配发编者按。编者按写道:“高大上与接地气,向来是学习小组希望平衡的。中国很大,习近平每日要处理的,既有高大上的国际问题,也有事关每个普通人的民生问题。不应坐在书斋里揣测,不应在田间地头沉迷,而应将两者有机结合,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学习小组将会陆续走进一些地方,第一站是江西赣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这里,以及许多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都是习近平的牵挂。”本报现予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从北京起飞,2小时40分可以到赣州机场,全程1690公里。再乘车一个多小时,可以到瑞金。

这段路,中国共产党曾用近15年才走完。1934年,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瑞金、兴国……这些赣州的市与县,在地图上是不大的点,在历史上是绕不过去的城。

印象中,赣南这些地方,就一个字,穷。实地考察后,印象变成了,脱贫不易,且行且珍惜。这里为了实现与全国同步的全面小康,正在走的,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成就感的路。

习近平的两次表态

兴国,著名将军县。苏区时期,全县总共23万人,参军的就有8万多,为国捐躯的5万多。县里的将军馆,陈列着56位兴国籍共和国开国将军的肖像和革命履历。

赣南盛产传奇”,此前不久,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56个民族作家红色赣州行”采风活动中,作家们这样感叹。许多人来兴国,来瑞金,不为别的,亲自来到历史现场,亲身致敬先烈事迹。

车行驶在兴国的路上,沿着河流,沿着乡间小道,看到四处红旗招展。四处都是江南景致,依河而建的楼房泛着青色,一看就是常年湿润的地方。天气预报说,这里空气相对湿度85%。

好山好水好空气,是这里的第一印象。然而车行乡间,老区有些地方的落后程度,还是让人心忧。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这里能否与共和国一起走向全面小康?

这个问题,其实习近平多年来都在关注。

一个叫“铭恩新村”的社区,大理石墙面上,刻着习近平在2011年的一段批示:

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老区的全面小康,在4年之后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及。这次,是在江西代表团。

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我们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前后两次,习近平所关注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全面小康。在“四个全面”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很容易理解习近平前后两次的表态。

铭恩新村此前并不存在,这个位于兴国县埠头乡的村子,是一个土坯房改造安置点,安置了几个村子的村民。村民们给新村起了这个名字,意思是“铭记党恩”。

我们走进了村民胡世瑞家。他一身保安衣服,笑容满面地倒上自家酿的米酒,端出酒酿蛋。赣南号称“客家摇篮”,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全市总人口95%以上是客家人。到客家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坐下来,吃点,喝点,他们的热情好客天下闻名。

然而老头一开口,却是让人悲伤而心酸的故事。“早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如他所总结,人一生中最大的悲剧都经历过了。他一生四次建房子,竟全部倒塌,最严重的一次,女儿被压在屋底下,捡回了一条命。如今,坚固的新房子,整洁明亮的客厅里,挂着他以前在矮小的老房子里低头叹气的照片。胡世瑞提醒自己,过去的岁月曾那样艰难。

如今他一个人住在两层的新居里,白天去幼儿园执勤,晚上在家练书法。一张一弛,老年生活逐渐恢复正轨。今年春节,他为村里人写了200多副对联,村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他飘逸的字。

无论铭恩新村,还是胡世瑞,都有着一种崭新的气象。这一切,都要从3年前一份文件说起。

一份文件催生巨变

这份文件叫《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铭恩新村的墙上,同样刻着这份文件的名字。

在田间地头,企业厂房,政府部门,城市街头,我们所遇到的人,对这份文件的熟悉程度让人惊讶。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出来,对赣南来说,文件颁布这不到3年里,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车行驶在上犹县,弯曲的山间公路,如在画中行。起伏,转弯,山下的一潭水,就换成了一座村庄,景色不断变化,在这片西南部的山中,我们这些外来者贪婪地享受着自然的馈赠。路上,有中国为数不多的森林小火车,有层峦叠嶂的山林,有波光粼粼的水库。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才来到一个叫古田的村子。

古田村,听起来就想起福建古田,著名的古田会议所在地。去年,习近平亲自提议在那里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两地相距600多公里,最大的共同点是都地处老区。

不过古田村人,最为出名的不是这个名字,而是曾经人称“水上漂”。不是武侠小说里的轻功,是真的漂在水上生活,打鱼为生。收入微薄,成年人多患风湿病。

房子是新的,车子是新的,产业是新的,生活是新的……就老婆孩子是原来的。”上了岸的渔民颇为幽默。

不远处的南康区,对《若干意见》的感受是另一个层面的。

这个全国知名的家具生产基地,如今遍地开工,让人恍惚觉得不是在老区,而是新区。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来过南康,总结出十六个字形容这里:“无中生有、有中生特、特在其人、人联四方”。当地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给点政策红利之后,效果的确惊人。如今这里做家具的企业大大小小已有7300多家,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但产值一千万元以上的也有几千家之多。

地处南康的赣州进境木材监管区,如今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人互相说话需要提高分贝才能听清。“建设速度超过了当年的深圳”,这个改革的先行先试区,让建设者们颇为自豪。

从乡村到城市,一份文件可以让贫困户走出土坯房,进入二层小楼;一份文件也可以让多年沉寂的产业转型焕发生机,迸发出当地始料未及的活力。

然而仅仅一份文件,并不能让人躺在上面坐享其成,许多地区都获得过政策红利,却未必获得了预期效果。真正让赣州发生改变的,还有人的力量。

从整顿干部作风开始,将干事创业的氛围调动起来,让老区焕发着生机。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中具体联系群众的每一个干部,到赣州的总体政治生态,走访中,老百姓对此印象深刻。十万干部进村入户,他们的名字和电话贴在老百姓的家门口,从市委书记到普通公务员,概莫能外。

从乡村到城市,人们把习近平关于发展的话语,分门别类贴在墙上、会议室里和宣传栏中。学习小组经常整理习近平说过的话,但在赣南,这个工作有着无数人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