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三年大变样”之民生改善篇

25.06.2015  13:05

日前,一群孩子在于都县禾丰镇大字村小西湖社区文体广场玩耍。小西湖原先贫困落后,如今该社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约记者谢慧 记者吴悦 摄

编者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国家部委的鼎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市干部群众抢抓机遇,感恩奋进,正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朝着“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分步走的目标健步迈进。值此《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即将迎来三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之际,“红土蝶变”又新添了一片耀眼的亮色。本报今起推出系列综述,带您一起领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三年大变样”的喜人成效和铿锵足音。

近日,石城县小松镇敬老院老人活动室,近百平方米的房间内,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或下棋、或读报、或打牌娱乐,怡然自得。“我们这些老人平时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聊聊天,跳跳舞,日子过得很充实!”说起敬老院里的生活,74岁的陈祖宽脸上写满了幸福。

伴随着《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三年来,这样的幸福故事在赣南大地不断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中央、国务院殷切关怀和习总书记亲自推动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得到高效实施,三年来,承载着中央的阳光雨露,得益于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与关心帮助,赣州上下万众一心、抢抓机遇、感恩奋进,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优先,全面推进振兴发展大业。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800余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近六成,连续三年超过55%,年均增长23%。大手笔的民生资金投入和民生工程建设,使百姓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诸多民生难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群众幸福感与日俱增。

基础建设高效推进

百姓夙愿变成现实

6月20日,记者走进会昌县庄口镇海螺见山社区土坯房改造集中安置点,只见一栋栋规划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矗立在青山绿水间,新修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户。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州把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来抓,大力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近三年来,全市有69.52万户、263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圆了新居梦。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解决城市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仅2014年,全市就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89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56万户。

从居无定所到住有所居,从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到宽敞舒适的新楼房,从破败不堪的棚户区到时尚现代的花园小区……赣南老百姓“想有一个温暖漂亮的家”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今天,放眼赣南大地,民生改善远不止体现在安居上。

章贡区沙石镇东风村是省级贫困村,过去村民饮用的水是未经任何处理的“望天水”。如今,东风村家家户户都接通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

兴国县兴江乡墅田村塘禾组距县城65公里。两年前,这里道路难行,如今,村里不仅通上了水泥路,还实施了沿线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村民的出行条件大大改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过去是泥巴路,现在变成了水泥路,感谢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兴国县兴江乡墅田村党支部书记杨德洪由衷地说。

……

路通了、水净了、电压稳了、环境美了……这是当下赣南老百姓对幸福生活最真切的感受。经过几年苦干实干,赣南农村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78.4万人喝上了“安全水”,7.1万户山区群众摆脱了不通电的困扰,41.39万户农民告别低电压、用上稳当电,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900公里……

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泽深惠远,真切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赣南百姓脸上的笑容绽放得愈加灿烂。

教育医疗均衡发展

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也有好的读书环境?

怎样才能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方便?

……

在赣州,百姓所急、所想、所需,就是民生工程的指向标。

3月6日,三百山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正式开园纳生。该园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设有9个教学班,园内建有标准塑胶跑道,安装了两套大型玩具、多个监控探头,后续还将装备多媒体教室、舞蹈房。“在乡下也能上设施和县城一样的幼儿园,生活在这个时代,老百姓真有福气。”唐屋村村民梅华秀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截至目前,全市283个乡镇均实现了公办幼儿园“全覆盖”。

教育是基础工程、民生大事。2012年以来,全市实施了11大类教育项目,新(改、扩)建校舍303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扩大到1130万平方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赣州通过实施“扶弱”“扶智”和“扶特”计划,把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起来,将特困家庭子女的读书和生活费用管起来。近几年,全市农村改善办学条件和资助贫困学生等教育投入累计达141亿元,共有138.8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和帮扶。

得益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赣南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

早些年,我做血液透析每月花费六七千块钱,还不包括来回的交通费用和餐费,现在每个月需自己掏腰包的费用只要300多元,并且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免费血透治疗。虽然得了大病很难过,但有党和政府的关爱,我心里感觉很温暖。”近日,在南康区第二人民医院血透室,正在进行血液透析的李大姐说。

一些重大疾病免费救治,让部分重特大疾病患者得到了最直接、最贴心的救助和关爱,随着卫生民生工程的日益推进,赣南越来越多大病患者得到了政策关怀。2014年,全市共免费救治白血病患儿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67例,尿毒症患者3249例,乳腺癌患者104例,宫颈癌患者20例。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州共获中央卫生计生专项资金69亿多元,安排建设项目765个,安排国家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先行先试项目6个,赣州市被列为全国幸福家庭创建活动试点市。

2014年,我市新增于都、瑞金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定点医院按床日付费工作。

为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不足的问题,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实行地方政府为乡镇卫生院订单式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去年,已高考招录200名订单生;在全省率先实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录考试计划单列、单独组织;在全省率先开展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限价,5个用量较大的品种降幅均超过40%,进一步减轻了患者负担……

筑牢民生保障网络

拓宽幸福康庄大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本。近年来,赣州依托“雨露计划”,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实现了就业创业梦。

由于家庭贫困,于都县仙下乡吉村村新屋组的朱石香,初一没读完,便放弃学业选择外出务工。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他只能在私人电子厂做一名普工,工资很低。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朱石香参加了“雨露计划”免费技能培训,5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学习了高级文秘、平面设计等专业知识。毕业后,朱石香开了一家照相馆,月收入5000余元。“‘雨露计划’让我学得一技之长,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言语中,朱石香感慨万千。

赣州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十一五”期末,贫困人口达215.46万。“雨露计划”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通过“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共培训贫困劳动力12.6万人,帮助11.2万人实现上岗。此外,赣州在全市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开展“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招生培养工作,选定赣州农校、赣州技师学院、赣州应用技术职业学校、赣州光华职业技术学校4所院校为培养承办学校,实现了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每村都有1名中专生的培养目标。

群众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还与社会保障能力联通。

今年82岁的谢宗辉是瑞金市谢香连烈士的儿子,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家里经济非常困难。2011年7月,谢宗辉开始享受每月130元的部分烈士子女生活补助待遇。谢宗辉常常对周围的村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日子,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近几年,赣州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大幅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提高“两红”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并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有了政府的兜底,我们生活更安心。”宁都县低保户邓安华说。

2013年,赣州实施了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市级统筹,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15万元和26万元。截至2014年,赣州市已连续三年为参保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水平提高至1428元。

2014年,全市开工建设“三院”项目55个,可新增养老机构床位约3000张;在于都、宁都、南康等5个县(市、区)建设16个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了赣南首家大型护理型养老机构——赣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赣南养老机构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