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样本”:扶贫更向深处行

30.06.2015  19:32

  瑞金市洁源新村,红军烈属告别土坯房住进新楼房。

  早些年,于都县沙心乡红光村村民袁石原,一家四口靠几亩薄地度日。县里实施深山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工程,让袁石原不仅在县城安了家,夫妻俩还在工业园有了工作,孩子入学、家人就医等难题也得到解决。“今年的收入可以超过5万元,‘进城进园’帮我摘下了穷帽子。”像袁石原这样脱贫致富的故事,在现如今的赣南大地不胜枚举。

  赣南大地绿,只缘春风暖。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半年后,《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紧随而出,赣南吹起扶贫攻坚的号角。三年来,赣南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1年至2014年,赣州市贫困人口由215.46万人减少到105.0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82元提高到6946元。赣州进入新中国建国以来扶贫成效最大、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扶贫攻坚的“赣州样本”让人瞩目。

  但长期以来,由于战争创伤及自然地理等因素,经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赣南仍然有百余万困难群众。“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推动扶贫开发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 “对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来说,要‘挪穷窝、拔穷根’,还得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怎样扶贫成为广大干部思考最多的问题,精准扶贫成为赣州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充分利用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的平台,全市9.3万名干部与228万户群众建立了结对联系,梳理出因病、因残、因灾、缺土地、缺技术、缺资金等12种致贫原因,建档立卡、一户一策、输血造血、结对帮扶,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作为精准扶贫的开卷之作,土坯房改造让近300万群众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寒屋旧舍。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时刻牢记着党中央的殷殷嘱托,赣州以铿锵的足音,让精准扶贫“赣州样本”更向深处行。

  张昌祯 赖莉 记者谢东琳 杨院勤 王雪梅 刘青 刘海锋 陈地长 潘庆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