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水土保持改善生态促进产业发展

12.06.2015  15:38

我就知道这片土壤能够长出果子!”看着果园中开始挂果的红心柚,江西省赣州市赣县阳埠乡阳埠村村民韩先林掩饰不住喜悦。按照目前行情,3年后果子上市,他1年就能收入80多万元。

置身于韩先林300亩的果园中,很难想象6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沟壑纵横、岩石裸露的废弃稀土矿山。

赣州市是中国稀土之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采用池浸工艺开采稀土,对矿山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阳埠乡因此导致矿区水土流失严重,山上泥沙被雨水冲刷堆积于农田,周边3个村700多亩水田常年无法耕种。

农田不能耕种,村民很着急。加上地质灾害频发,每年汛期修复被损毁公路、疏通水渠就要花费20多万元。”阳埠乡乡长魏江华说。

2009年,中央通过立项下拨资金5100万元,支持地方政府采用工程、生物等多种手段对赣县的废弃矿山进行综合整治。2010年,阳埠乡700多亩废弃矿山,有300亩被开发成果园,100亩用于种植草本类植物,其余300多亩种植经济林。

韩先林有着10多年的果树种植经验。2012年,他以每棵树40元的价格承包了治理项目中的300亩果园。“当时不少人并不看好这片园子。但我认为,政府已经把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基础工程做好了,我只要在上面覆盖本地土壤,多施农家肥,就可以改善种植条件。现在来看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赣县废弃稀土矿山复绿只是赣州市通过水土保持改善生态,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赣州市累计完成矿山复绿面积1.89万亩,治理区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到52.6%;为加强赣江、东江源头保护,累计投入治理水土流失资金约6.41亿元,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0%以上。

赣州市兴国县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加上过度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一度被水土保持专家称为“中国江南沙漠”。

1980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899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59%,占山地面积的84%,山地植被覆盖只有28.8%。全国劳模、兴国县水保局退休干部邓经镗形容:“曾经是靠山山崩、靠水水淹、靠树树倒。

1981年,水利部在兴国县塘背凹开始了我国南方第一条小流域治理,年轻的邓经镗在龙口乡誓师大会上发誓:“塘背不绿,誓不下山。”从此,一干30年,他全家老小吃住山上,跟随其身后的是众多父老乡亲。

如今,兴国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82%,林地面积扩大到327万亩,有12万亩果园、6万亩油茶园。按照“集中连片、大户经营”的原则,县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扶持壮大油茶、茶叶、苗木花卉三大主导产业,对土地流转、种苗购买、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补贴。

不仅如此,兴国还利用缓坡山地栽种脐橙8万多亩,栽种杨梅、布朗李、蜜梨等果树4万多亩,改造和新植油茶林6万亩,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造林3.2万亩。果业和苗木产业蓬勃发展,土地产出效益大大提高,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