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福寿沟:一颗跳动千年的城市“良心”

17.10.2015  19:33

    新华网江西频道10月16日电题:江西赣州福寿沟:一颗跳动千年的城市“良心

    新华社记者 吴锺昊

    下水道被称为城市的“良心”。近年来,全国多地城市遭受内涝被“看海”,宋代古城江西赣州因得益于古代下水道——福寿沟“护佑”不涝而广受关注。福寿沟如何能够历经近千年风雨依旧造福后世?这座古代排蓄水系统到底有何不凡之处?

    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找出福寿沟千年“抗涝”的答案,对“海绵城市”建设有不小的启示意义。

    跨越千年仍惠泽后世

    “每年赣州下暴雨,别的地方会内涝,我们这里一点积水也没有。” 家住赣州老城区米汁巷的郭昌荣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赣州人,70多年来,他无数次经过的家门口下就埋藏着福寿沟,虽然这个曾经的繁华市中心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逐渐没落,但是郭昌荣和邻居们依旧喜欢居住在这里。

    赣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副处长胡力介绍,赣州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降水集中的4月至6月常有暴雨或大暴雨,曾有日降水200.8毫米的极值。每年中心城区积水点约34个,但福寿沟所经过的范围却没有一个。

    “赣州本身并非‘千年不涝’。正因为千年来百姓饱受洪涝之苦,才会修建和不断完善福寿沟。”赣州市博物馆馆长万幼楠说。

    据史料记载,唐末(公元885年),南康人卢光稠起兵攻占虔州(今赣州市)后,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城建工程,但也破坏了原始地貌,阻断了城区地表水的入江通道,致使城区排水不畅。此后的一两百年,虔城屡遭洪涝灾害侵袭,百姓苦不堪言。

    北宋时期(公元1068年)刘彝任虔州知军,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两个排水干道系统。东南部排水沟形似古篆体的“”字,西北部排水沟形似古篆体的“寿”字,故人们给它起了个吉祥的名字—福寿沟。福沟主要排城市东南部之水,集水面积约1.7平方公里,主沟长约8.6公里;寿沟主要排城市西北部之水,集水面积约1平方公里, 主沟长约6公里。

    如今,赣州老城区10万百姓依旧得惠于福寿沟。

    “海绵城市”的早期雏形

    福寿沟是我国目前极为罕见的,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统。当人们逐步解开它的面纱时,仍然赞叹不已。

    “刘彝最聪明之处在于他给福寿沟排水口装了12个水窗。”万幼楠介绍,水窗由外闸门、内闸门、度龙桥和调节池组成,充分运用水力学原理,当江水上涨时,借助洪水冲力使外闸门自外紧闭,洪水就灌不进沟里;当洪水退去,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时,又借助沟里的水力将内闸门冲开,确保雨水顺利排出。刘彝采取改变断面、加大坡度等方法,让通过度龙桥的水进入水窗时,流速陡然增加了2至3倍,既可以冲刷走水中的泥沙和杂物,又可以冲开外闸门。

    但当水窗关闭后,洪水不会倒灌入城,但沟里的雨水也排不出去。

    为解决这个问题,刘彝将福寿二沟与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园塘、铁盔塘等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形成一个活的水系。当雨水流入沟里达到一定高度时,水塘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天然蓄水池。而当水窗打开,塘里多余的水又会迅速流入沟内,从水窗排入江中,让水塘保持原来的模样。

    据赣州土生土长的谢宗瑶老人(1919年出生)编著的《赣州城厢古街道》一书“赣州旧城区的池塘”一节中回忆:“计找出29处共84口水塘。遇暴雨时,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若章、贡两江洪水逼城,城内雨洪无法外排时又可调蓄暂避涝灾。

    “水塘,是城市抗洪防涝的重要市政设施,在古代大部分南方城市中都预留有一定的积水区,这其实也符合‘海绵城市’的原理。”万幼楠说。

    实际上,除了排水调洪,水塘还有兼有防火绿化、改善城市环境、灌圃养殖等作用。伴随城市建设不断加速,赣州城内的水塘越来越少,部分水塘的调蓄功能被现代化的排涝抽水机所取代。在位于章贡之滨的八境公园,保留至今的水塘已经成为市民泛舟游玩的好去处。

    在八境公园散步的70岁老人许启星回忆,小时候他家附近就有一个水塘。“水塘边的空心菜长得特别嫩。”他说,现在高楼多了,但少了水塘,也就少了历史和生活韵味。

    用良心和时间打造的千秋工程

    近年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参观和研究福寿渠的人越来越多。“福寿沟对于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是什么?”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问到的问题。

    “福寿沟运行至今告诉我们,搞城市建设要道法自然,更要想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胡力说,福寿沟之所以能够成为流传至今的“良心工程”,离不开历代先民对其不断的修葺和完善。

    赣州市民对福寿沟的爱护代代相传。古时官方出资修葺主渠道,经由百姓家门前的沟段,百姓自发维护修理。据史料记载,福寿沟建成后,历朝历代除了平时的小修小补外,还进行过四次大维修,其中以清朝同治年间的维修工程最为浩大,也最为彻底。官府以“民修官助”的方式,历时3年对福寿沟进行了大维修。

    “这几年市民保护福寿沟的意识越来越强,一旦发现有人在福寿沟附近动土,立马就给文物局打电话。”万幼楠说。

    随着城区不断扩大,赣州市将现代排水防涝系统与千年福寿沟连为一体,共同构建了城区四通八达的“地下血脉”。在赣州新城区,中央生态公园成为新的“水塘”,在雨季发挥着为新城区调蓄雨水的作用。(完)